嵊州市投資13億元,基本建成融水利、旅游、景觀、生態、文化于一體的濱水公園。徐燦法攝
“落日花邊剡溪水,晴煙竹里會稽峰”,剡溪是浙江嵊州的母親河,從屠家埠至嶀浦間全長18.7公里,河道蜿蜒曲折,風光獨特。據考證,僅唐代就有451位詩人在這一帶游覽,留下了1500余首詩歌,是“浙東唐詩之路”精華河段。
近年來,嵊州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憑借“五水共治”的東風,堅持水岸同治、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全力推進浙江省級重點項目——“詩畫剡溪”建設,努力打造融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和發展之美于一體的浙江“最美河流”。
一江清水送下游
嵊州市把水質提升作為美麗河湖建設的核心,堅持有污必除,牢牢抓住截、清、治、修4個環節,全力推進源頭治理。通過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城鎮生活污水治理、雨污分流改造等專項行動,剡溪沿線4個鎮街65個自然村、44個集鎮村及城郊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實現了全覆蓋。按照關停淘汰一批、兼并重組一批、對標提升一批的原則,開展印染、化工等重污染產業專項整治,倒逼轉型升級,關?;蚣娌⒘素呦鼐€的一批印染、造紙、電鍍企業。
近年來,嵊州市相繼開展河湖清淤、入河排污口治理、剿滅劣Ⅴ類水、畜禽養殖整治等專項行動,剡溪沿線全面禁止采砂,完成剡溪沿線46個入河排污口、164個小微水體治理,累計清淤48萬立方米、清養關停畜禽養殖場442家。通過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剡溪的水環境質量明顯提升,嵊州市出境斷面穩定保持在Ⅱ—Ⅲ類水質,確保了“一江清水送下游”。
打造“溪行花海”濱水景觀
嵊州按照“一河(湖)一景一品一韻”的思路,在每個鄉鎮(街道)開展一條美麗河道、兩個美麗湖泊創建。依托剡溪山水人文資源,憑借綠色基底的整體打造和“唐詩之路”文化資源的整合串聯,全力推進總投資2.87億元的“詩畫剡溪”工程建設,做到治水成景、治水生景、治水造景的有機統一。
通過水系防護與防洪、生態保護與修復、水質保護與改善、文化保護與景觀、沿岸土地綜合利用與開發等五大建設工程,著重打造“水埠樟香”“溪行花海”“漫花灘地”等五大景區、25個景點,恢復“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的詩畫境界,成為展現剡溪自然山水和嵊州治水成果的標志性景觀。
目前,剡溪沿線種植各類植物約250種,其中喬木約10萬株。采用郊野自然式搭配手法和生態修復手段,形成“溪行花海”中穿行的別樣氛圍。充分利用大片河灘地,植入以野生植物為主題的科普元素,形成具有鄉野風味的濕地公園。
邁向全域景區化
嵊州堅持建設和保護并重,把環境美、群眾富作為工作目標,努力打造一批富有鄉村文化內涵的文化村、水岸林、風景潭,全面提升治水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嵊州對剡溪沿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村落、建筑、民居、橋梁、路廊等進行重點修繕保護,結合謝靈運故居、石床垂釣、太康精舍、嶀浦廟等遺跡,使“嶀浦望潭”成為剡溪佳境。
通過挖掘“詩畫剡溪”沿線各點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唐詩典故等文化資源,在剡溪沿岸還原“清風詩韻”等景點,豐富沿線項目開發的文化內涵。結合小城鎮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歷史傳統文化村落保護等重點工作,在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城鎮外立面改造、公益廣告墻繪等方面植入唐詩文化元素,建設亭臺樓閣、石橋池塘等景觀,形成三界鎮嶀浦村、仙巖鎮王樹村和強口村等一批樣板村,創建開發區浦口村等一批省級歷史文化村。
“過去人們感嘆嵊州缺乏知名的景點,如今經過全面整治,剡溪流域正在朝全域景區化邁進。”嵊州治水辦相關負責人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