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仲瑤卿)走進位于德清縣禹越鎮木橋頭村的尾水集中治理點,宛如走進了一座生態公園,只見魚塘排出的養殖尾水經過層層處理后,變得干凈清澈。入口處的電子大屏,顯示著禹越鎮每一處尾水治理點的進水口、出水口各項指標的監測數據。
木橋頭村西壩里尾水集中治理點
這是禹越鎮漁業發展綠色生態養殖的一個縮影。作為水產大鎮,當地的黑魚養殖產業已經有20余年的歷史。曾幾何時,養殖戶為了提高產量,選擇高密度養殖,不僅使黑魚的品質下降,養殖尾水的無組織排放對周邊水體的影響也日益凸顯,整個黑魚養殖業經濟和效益呈下滑態勢,一度面臨關停的窘境。
隨著全省“五水共治”“剿滅劣V類水”等工作的推進,禹越鎮的黑魚產業亟待轉型升級。
多措并舉 打響漁業養殖尾水治理戰
“一邊是需要繼續提升的水域環境,另一邊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產業,為了尋找一個平衡點,2017年禹越鎮全面打響了漁業養殖尾水治理戰,并結合實際情況出臺了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禹越鎮副鎮長費貴洪表示。
禹越鎮農辦主任沈榮良向記者介紹道,這個是木橋頭村西壩里尾水集中治理點,采用的是連片養殖集中治理模式,治理總面積為747畝,共涉及養殖戶33家。
禹越鎮漁業養殖尾水監測情況(資料圖)
從養殖池塘流出的尾水由生態渠道進入沉淀池,沉淀水體中的懸浮物,并通過池中水生植物,對水體中的營養鹽進行初步吸收;然后流經緩水墻和過濾壩進入生物凈化池,緩水墻具有使流速變慢的作用,防止懸浮物過多而導致堵塞,生物凈化池中則安裝了吸附毛刷,降低水中氮磷含量;最后經過潔水池,尾水在銅錢草、鳶尾、狐尾藻、白鰱、花鰱、螺螄、河蚌等動植物的作用下,進一步吸收和吞吃水中的富余物質,通過系統處理后凈化排入河道。
在“百名干部包千塘’制度,推行“一個魚塘一名干部”、“一套(治理)方案一個(進度)目標”等工作機制的護航下,2017年禹越鎮完成總治理面積19800余畝,共建立156個尾水治理點,一年的時間里完成了二年的工作任務。
長效管控 制定“黑里俏”生態養殖指導標準
為了進一步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禹越鎮今年先后發布了《關于漁業養殖尾水治理全域提升加強長效運維管理及推進綠色生態養殖的實施方案》,制定了《禹越鎮“黑里俏” 黑魚專業合作社黑魚生態養殖指導標準》(以下簡稱《指導標準》),以此加強源頭管控,實現科學養殖,鞏固治理成果。
在這份《指導標準》中,記者看到對池塘的整潔度、放養的密度、投喂的飼料、商品魚的質量都有明確的規定。
實行漁業養殖尾水治理后,禹越鎮水域環境質量大幅提升
養殖密度由原來的每畝2000尾~3000尾調整為1000尾~1500尾,嚴禁高密度養殖;禁止養殖戶投喂動物內臟、亂丟病死魚;在藥物的使用方面也有明確的規定,要盡可能地減少藥物的使用,在確需用藥的情況下,要使用經合作社認定的供應藥品;此外,商品魚出售前10天內要自行進行抽檢,只有外形、品質都達到標準的才能使用“黑里俏”生態品牌。
“今年工作重點是針對存在問題,查漏補缺,通過落實管理成員、運維資金、監督機制實現長效管理,鞏固治理效果,同時以示范點為引領,最終達到全域提升,全域生態,全域美麗。”費貴洪表示。
記者從禹越鎮農業辦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當地已創建縣級漁業尾水治理示范點19個、鎮級漁業尾水治理示范點26個,共計11059畝,基本實現“戶戶達標,全域示范”。
產業振興 成立禹越鎮農合聯為農服務中心
“治水倒逼促轉型,生態優先興漁業”通過尾水生態治理、源頭管控、長效治理,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得到了顯著提高。
據統計,目前禹越鎮全鎮共有黑魚養殖戶246戶,養殖面積達6140畝,2017年年產黑魚1.2萬余噸,年銷售額達到3.5億元,黑魚每公斤單價也比原來提高了2至3元。
如何進一步提高“黑里俏”的市場知名度?禹越鎮農合聯為農服務中心應運而生,該中心以德清禹越“黑里俏”黑魚專業合作社為主體,聯合德清百畝漾生態甲魚專業合作社、德清縣根富青蝦養殖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德清益康水產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養殖尾水治理點宛如一座生態公園
為農服務中心,以綠色、生態、優質、健康的產品質量為宗旨,在規范、監管養殖戶行為的同時,為其提供在技術、金融、保險等方面的服務支撐,同時還承擔著完善供銷鏈、拓展市場、擴大品牌知名度的職能。接下來,將進一步拓寬市場,面向華東地區,并逐步拓展全國市場,與此同時,引進黑魚產品加工企業,優化市場結構,提高產品收益,打響“黑里俏”品牌。
“漁業是禹越鎮的支柱型產業,養殖尾水治理、推進生態養殖舉足輕重,目前禹越正全力打造湖州漁業綠色生態養殖先行區,現代漁業發展示范區,致力于推動漁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努力寫好協調、綠色、高效發展的這篇文章。”費貴洪表示。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