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推進清廢行動形成高壓震懾態勢的同時,在管理上也要加強疏堵結合:一方面,要加強對固體廢物產生企業的源頭監管,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另一方面,各地須加強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建設,提供固體廢物合法出路。
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開展“清廢行動2018”,通過對長江經濟帶11省(市)2796個固體廢物堆存點位現場摸排核實發現1308個問題。現場核查工作結束后,1249個問題達到“清理、溯源、處罰、問責”要求,大量的違法傾倒固體廢物問題得到解決,有效保障了長江生態安全。
但是,透過這些案件可以發現,出現問題的原因既有企業利益誘惑下的僥幸心理作祟,也有政府監管不到位帶來的漏洞,同時也暴露出部分地域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嚴重不足。筆者認為,下一步在大力推進清廢行動形成高壓震懾態勢的同時,在管理上也要加強疏堵結合:一方面,要加強對固體廢物產生企業的源頭監管,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另一方面,各地須加強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建設,提供固體廢物合法出路。
根據《關于堅決遏制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的通知》,目前,各省市紛紛自行開展固體廢物大排查專項行動。一時間,大量的固體廢物被排查出來,一系列行動有效地打擊了固體廢物非法傾倒行為,大大降低了環境安全隱患。但一些地方也存在整改不力,甚至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的現象。這其中,除了監管及固體廢物處置能力薄弱的問題外,缺少規范指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對于如何科學快速地處理處置排查行動中發現的固體廢物,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難點亟待解決。
一是大量非法傾倒固體廢物堆放點集中曝光,處理處置需求暴發式增長。當前,各地政府在處理處置固體廢物方面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導致一些地方在處理處置排查出的固體廢物時出現“慢作為”現象。排查出的固體廢物不少為歷史遺留問題,遺留固體廢物由來已久、成分復雜、分布廣泛。各地政府對排查出的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機制還不夠健全,一般的做法是請第三方編制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技術方案。但是,第三方的技術能力參差不齊,存在技術方案編寫經驗不足的問題,不能明確固體廢物屬性,在處置過程中無法有效進行風險控制。不規范的處理處置,帶來難執行和二次環境污染問題。
二是排查出的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后,對實施過程及效果的綜合性評定沒有相應的規范做法。處理處置固體廢物技術工作復雜,一些環節工作不到位。例如,處理處置全過程材料沒有可追溯性,不清楚負責處置的單位是否具備妥善處理處置固體廢物的能力等問題,這就會影響最終的處理處置效果。目前,判斷是否完成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工作并且有效減少環境影響沒有明確的規范做法,也會導致排查和處理處置工作中“亂作為”現象。
扎扎實實推進清廢行動,規范非法傾倒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要求勢在必行。
要持續形成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的高壓態勢。促使各地政府推進固體廢物處置設施規劃建設及完善配套政策,形成規范固體廢物處理的長效機制。提高各地政府執法效力,對非法收集、轉移、傾倒、處置固體廢物的企業、中間商、承運人、接收人等,要一追到底,嚴厲查處,徹底斬斷利益鏈條。充分培養群眾的環境意識,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發揮其監督作用。
要規范排查出的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工作。堅定不移持續開展固體廢物大排查工作,明確大排查中發現的固體廢物在處理處置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及相關要求。根據固體廢物的屬性、數量、來源以及環境風險程度,以環境安全、技術可行、經濟可行為基本原則,綜合考慮處理處置技術成熟度以及處理能力等因素,按照“科學、合理、可行”的指導思想,提出妥善的處理處置措施,并在整個過程中保存相關證明材料和記錄,對處理處置過程“留痕”。
要積極推進處理處置措施完成后的審核工作。針對完成的處理處置工作提出事后驗收的要求和流程。明確驗收主體,重點檢查在處理處置過程中原始記錄與技術文件是否齊全,處理處置措施是否科學規范,處理處置后環境影響改善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對于排查和處理處置工作中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必須嚴肅追責問責。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