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場、籃球場、停車場、景觀塘、游步道……10月26日,記者來到龍游縣石佛鄉石佛村,剛到村口,就被眼前的一個綜合文體廣場吸引了。
“40年,百姓生活發生巨變,位于集鎮的石佛村更是從一個后進村蛻變成一個美麗鄉村。”石佛鄉鄉長方敏華告訴記者,之前,石佛村的村班子戰斗力不強,是個后進村。到了2015年12月,汪永勝當選新一屆村支書后,他帶領村“兩委”干部開展了扮靚村莊的建設工作,讓村莊面目一新,各項工作走在全鄉前列。
“以前,這里有一個臭水塘,垃圾亂堆,環境臟亂差。”去年,石佛村征用25畝地,建了一個有足球場、籃球場、停車場、游步道的綜合文體廣場,還統一改造了一排房子,引進活水將臭水塘變成景觀塘。環境變美,一到傍晚,本地的村民,還有附近橫山、塔石的村民也到廣場跳舞休閑,相當熱鬧。
“村莊的方方面面,變化挺大。”方敏華介紹,原先一條進村的公路不僅狹窄,還有許多雜樹雜草擋住了開車人的視線,而今在交通部門支持下,村口的雜樹砍了,路面拓寬了,方便了村民出行。還是村口,原先有一片30余畝地,地勢低洼,積水難排,是有名的“爛冬田”。村里就將此地流轉來,在田里種荷花、小道邊種上楊柳、櫻花等植物,扮靚了通村“門面”。
石佛村地處集鎮,有農戶930戶、2499人。之前,村里有水泥廠、采石場以及瀝青攪拌場,灰塵飛揚,污染了環境。近幾年,村里陸續關停了水泥廠、采石場以及瀝青攪拌場,告別了灰塵飛揚的環境,空氣變好了,能看得見藍天。方敏華說,同時,鄉政府通過對“回石線”、“下大線”公路的取直及拓寬,“白改黑”,進出石佛村的交通更便捷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也便利了。這些就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造福了當地百姓。
“以前,村里是臟亂差,現在變干凈、變美了。”村干部周小應告訴記者,她是1990年嫁到石佛村的,她與丈夫、公公婆婆住在一幢三間的磚瓦房里,老房屋破舊,條件可想而知。丈夫在集鎮開了個小五金店,早出晚歸,省吃儉用,漸漸讓生活變好起來。1996年,他們建了幢三間的兩層樓房,這才改變了住房條件。后來,她丈夫開農資店,一年能賺五六萬元。
“我們就一個女兒,現在女兒在龍游一家公司上班,收入不錯。” 周小應說,改革開放搞活了經濟,農民賺錢有門路,尤其這幾年村里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村莊面貌越來越漂亮,環境變好,村民吃住不愁,大家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1969年出生的村支書汪永勝,見證了這一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分田到戶,汪永勝一家5口人,分到5畝地,幾畝山林。初中畢業,汪永勝就與父母一起到責任田種稻、施肥干農活。“做了幾年農活,我就到水泥廠當了一名機修工。” 汪永勝回憶。后來,他還開了幾年農用車,專門拉砂石。“以前,農村的道路差,來回跑運輸,人累,賺錢卻不多。”
1996年,汪永勝承包了一個石灰石的礦場,生活開始大變樣。“從承包來到2008年,礦場一直沒賺到錢,基本上保本。”他說,到后來隨著附近一條條公路、高速路的建設,礦石的需求量一年年大增,這才賺到了錢。2015年6月,為了保護當地環境,他主動關停了礦場。
在經營礦場期間,汪永勝還承包了一片70畝的荒山。“當時,我辦了個養豬場。” 汪永勝介紹,養豬場年出欄200多頭生豬。后來,生豬禁養,汪永勝決定轉型,利用附近的山林,打算建一個養老中心。他在林塘水庫邊又承包了400多畝山林,并且在養殖場種了各種綠化苗木,整理出4個水塘養魚。
在此基礎上,汪永勝開始帶頭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這個南山古村休閑旅游項目已經于今年10月24日正式開工。” 汪永勝介紹,項目總建設規模380畝,總投資2.15億元。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一個集古村落異地保護、休閑娛樂、康樂養老、文化體驗于一體,農業、林業、旅游業等高度融合的綜合業態。其中一期投入6000多萬元,計劃明年年底完成。計劃建5幢古民居,這些古民居是從江西、安徽農村收儲過來的,按照原拆原建、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建設。屆時,南山古村和三門源景區一起,將成為龍北歷史文化體驗游路線的重要一環,不僅給村民和集體帶來收益,也將成為龍北鄉村休閑旅游的新動能。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