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一路西行,來到黃巖嶼頭鄉沙灘村。這個村坐落在嶼頭鄉最繁華的地段,82省道長決線穿村而過,是黃巖西部山區一個重要的集鎮,因村前有溪名為“柔極”,故古時稱這里為“柔川”。
圖為沙灘村社戲廣場。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來,黃巖西部大力建設美麗鄉村,嶼頭鄉看到了發展旅游的契機,依托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古村落資源,與同濟大學合作,通過改善村里環境發展鄉村旅游,增加當地農民收入。
讓蕭條村莊重煥生機
沙灘村有一條長約300米的老街,街的北側幾乎都是上個世紀嶼頭鄉政府各級部門的辦公駐地。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此地就有商業活動,當地村民立街興市,為嶼頭農產品、土特產、手工藝品集中交易場所,清代光緒年間正式成為官市。可以說,老街當時是嶼頭鄉的政治和商業中心。
然而隨著政府部門的陸續外遷或撤銷,沙灘新區和新市場的建成,老街人口驟減,由于村莊規劃嚴重滯后、產業發展受阻等原因,沙灘村逐漸成為一個走向蕭條和破敗的“空心村”。直到2013年,該村根據村情,不斷開展宜居環境的改造,讓這個古村落重煥生機。
“農村缺乏先進的發展理念和優秀的建設人才,為此我們與同濟大學合作,聘請楊貴慶教授作為黃巖美麗鄉村建設的‘總規劃師’,按照‘適合環境、適用技術、適宜人居’的原則,對沙灘美麗鄉村建設進行規劃和設計。”嶼頭鄉黨委書記陳康說。
楊貴慶教授在對沙灘村的規劃上強調古建筑的鄉土味和民族化特征,在修繕過程中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利用既有建筑,在完全保留老宅外觀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就地取材;通過建筑立面改造、內部修固和景觀環境布置等環節,因地制宜地對原廢棄建筑和用地實施有機更新。
空間環境品質的改善,為沙灘村旅游產業發展、社區文化建設等提供了較好的物質場所。沙灘村黨支部書記黃官森告訴記者,原先村莊“臟亂差”,還有幾條“斷頭路”,自從2013年開始宜居環境改造后,極大提升了整村和集鎮的形象,尤其是結合“五水共治”后,沙灘村成為水清、岸綠、景美的休閑旅游場所。
發展鄉村旅游促農民增收
過去嶼頭鄉屬于貧困鄉,沙灘等集鎮周邊的村落依靠工業廠房雖然也可以致富,但對環境影響較大。憑借著美麗鄉村的優秀成果,2016年沙灘村開始投身鄉村旅游事業,發展生態經濟。
80畝的四季采摘園、“柔川歲月”牌坊、書吧、茶吧……得益于宜居宜游環境的構建和旅游事業的發展,沙灘村實現了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淘汰了產能落后污染較高的企業,形成了民宿、農家樂等特色的旅游產業,并且盤活了閑置的集體用地,激發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后勁。
沙灘村宜居宜游環境的形成,對于村民來說,就好像生活在景區里,房前屋后井然有序,處處是景。茶余飯后還能到四季采摘園散步,到老街書吧茶吧休憩,而且老街的改造為沙灘村提供了一批特色的店鋪,很多長年外出的村民選擇回村發展,米酒店、饅頭店、民宿陸續開業,整村的商業氛圍與人氣也越來越旺,老街重現了舊日“風采”。
“原先村民外出打工居多,現在村里開始發展旅游產業,不僅村民回鄉創業,還吸引了不少外鄉人在村里安家。”黃官森說,通過制作銷售當地特色食品,村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春節期間,村里經營麥鼓頭的村民一天能賺3000元,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
竹海、群山、溪流、太尉殿、柔川書院……通過建立四季采摘園、民宿改造示范點、社戲廣場、東塢觀光棧橋、旅游集散中心等休閑旅游場所和設施,沙灘村得天獨厚的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既發展了當地森林休閑旅游業,也逐漸推廣了美麗鄉村的品牌建設,古村落重新煥發了新活力。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