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養殖場(孫吉晶 攝)
金秋十月,橘綻枝頭。象山定塘小灣塘村柑橘博覽園呈現一派豐收景象,部分特早熟柑橘開始上市。
這片橘園是當地農牧結合的一個典型。橘園主人韓東道說,柑橘灌溉采用的是經過處理的濃縮沼液,橘子品質和口感特別好。
眾所周知,畜禽養殖會產生沼液等排泄物。對此進行收集并采取資源化利用,是象山創新治理模式、實現養殖廢棄物變廢為寶的成功探索。象山縣畜牧獸醫總站站長陳淑芳告訴筆者,在政府統籌引導下,象山開發出全省首個“腐植酸濃縮沼液有機液肥”產品,建成沼液濃縮生產線兩條、畜禽有機肥加工廠4家,年消化畜禽排泄物12萬噸,配送沼液5萬噸以上。
蛋雞-有機肥-作物,在慈溪現代農業開發區正大慈溪現代農業生態園區的西南角,慈溪正大蛋業有限公司經過近4年的努力,也打造了一個農牧對接循環體。占地400畝的慈溪正大蛋業有限公司成立以來始終注重環保,形成了正大園區內就地利用為主、異地有機肥銷售為輔的資源化利用模式。公司場區內實行雨污分離,蛋雞養殖場利用先進的臺灣產雞糞發酵處理設備,將自動傳送帶收集的雞糞制成優質有機肥。大部分有機肥用于正大園區內水稻、玉米、果蔬等種植。公司的生產、生活污水通過污水處理車間處理達標后灌溉周邊農田。
畜牧業一頭連著生產生活,一頭連著綠水青山,是現代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通過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原本低、小、散為主的養殖格局向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方式轉變,畜禽養殖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但是,畜禽養殖規模化進程中同樣面臨著糞污和臭氣難處理的問題,由此引發的環境污染不僅關系到養殖企業的生存,也影響到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推進綠色畜牧業發展勢在必行!
市農業局負責人表示,綠色畜牧業是以生態化、規模化、標準化為主要方式,以保障畜禽產品安全供應、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根本目標的新型畜牧業發展體系。
優化發展模式,增強發展后勁。我市探索推廣以天勝“四不用”農場為代表的大中城郊生態多功能農業、以“寧波綠興獺兔”為代表的休閑觀光、以“寧波市牛奶集團”為代表的全產業鏈等一批先進發展模式。
我市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區縣(市)充分利用沿海新圍墾灘涂及未利用土地,按照生態化、規模化、設施化、標準化、智能化的要求,高標準建設綠色畜牧園區。目前,全市共規劃新增(擴建)綠色畜牧園區、生豬生態循環養殖場、現代化牧場等項目10余個,項目實施后可新增生豬年出欄能力35萬余頭、蛋雞存欄320萬只。
作為首批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縣)創建單位,寧海開創了“點上小循環、區域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三級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并不斷加以完善和提升,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統籌發展。寧海浙江東海岸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大力實施畜禽糞便加工還田、沼氣工程等資源循環,形成了“農業廢棄物—奶牛養殖—有機肥加工—農作物”“畜牧養殖—糞(肥)—有機復合肥—瓜果菜”和“魚蝦—貝藻”等多種立體化生態型循環模式。區域內九成以上的農作物廢棄物得到有效轉化利用,60%以上農產品出口創匯。
近年來,隨著環保要求不斷提高,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力度不斷加大,一大批處于禁養區范圍和不能達標排放的養殖場被勒令關停。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倒逼畜禽養殖業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各地正演繹著一場畜牧業浴火重生的綠色蛻變,一批“美麗生態牧場”呼之欲出。
象山是個水禽養殖大縣,由于水禽飼養規模較大,且集中飼養于水網地區,直排河道、池塘、水庫的水禽糞便、污水對水環境造成了污染。該縣畜牧獸醫總站技術人員探索水禽岸養模式,將原本飼養在河道、池塘、水庫里的白鵝、鴨子等水禽“喬遷”到陸地,利用小水池、噴淋等方法為水禽提供飲水及梳理羽毛等用水,并通過建立糞污處理系統,避免了養殖糞污對水源水質造成污染。
干凈整潔的豬舍;錯落有致的樹木、生動形象的墻繪;生產區、隔離區、生活區、污水處理區,布局合理,井然有序。走進奉化永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只見溪流清澈見底,綠樹郁郁蔥蔥。盡管不是位于禁養區,但周邊的區位環境還是對永倫養殖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2008年建場以來,養殖場負責人蔣亞倫就把處理生豬排泄物污染作為頭等大事。經過治理,永倫養殖場實現“污染零排放”,成為全區畜牧業轉型升級和美麗生態牧場建設的樣本。
今年8月,余姚市華蓮生豬專業合作社成立,該合作社由余姚市定屠中心有限公司聯合康地牧業、城西牧業、逸然牧業等10家生豬無公害養殖企業組建而成,下設生產服務部、產品加工部和肉品經營部,計劃打造一條由生豬養殖、屠宰加工、投入品加工、肉品分割、產品營銷、技術服務、產銷對接等環節組成的全產業鏈。近期目標年產銷生豬10萬到15萬頭,產值3億至5億元。合作社實行生豬養殖統一標準,打造品牌,增加附加值,提升競爭力。
隨著畜牧業綠色發展能力的提升,我市農業部門建立起線下網格化巡查和線上防控相結合的畜禽養殖污染防控長效機制,實現對有畜禽養殖的99個鄉鎮、630個建制村線下巡查和所有存欄50頭以上生豬養殖場線上防控全覆蓋。全市所有保留的516家規模畜禽養殖場均通過縣級農業、環保部門組織的生態達標驗收。截至目前,全市共創建省級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1個,省級美麗生態牧場54家,今年底可達84家,落實生態消納地96萬余畝。
市農業局負責人表示,寧波建設綠色都市農業強市,無論從經濟結構還是資源利用角度出發,都離不開畜牧業對生態循環模式的產業支撐。根據“十三五”規劃,我市將在慈溪、余姚、奉化、寧海、象山5個區縣(市)推進整縣制美麗生態畜牧業建設。同時,還將利用象山等地的灘涂圍墾區及其他未利用地實施綠色畜牧園區建設,突破畜牧生產空間制約瓶頸,確保畜產品適度供應。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