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湖州最靚的底色,生態是湖州最大的特色。
近年來,湖州生態文明建設碩果累累:
美麗浙江建設(生態省)考核連續六年優秀, 2017年全省十一地市考核排名第一;
2014年至2017年,連續四年蟬聯“五治共治”優秀市“大禹鼎”;
2016年,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市,成為全國目前唯一一個國家生態縣區全覆蓋的生態市;
2017年,湖州市成功創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同時榮獲兩項殊榮的地級市。成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成功獲批創建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湖州仍將逐綠前行,努力爭當“兩山”理念樣板地、模范生。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見鐘情,始于顏值。湖州最大的優勢是生態環境優勢,多年來,湖州市始終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目標,以鐵的決心、鐵的手腕、鐵的措施,推進水、氣、土、礦和重金屬、危險廢物等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工作。
在之前持續加大南太湖流域治理力度的基礎上,從2014年開始,湖州市強勢推進“五水共治”“清三河”“清淤治污”“河長制”等多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連續四年奪得浙江省治水最高獎項“大禹鼎”,入太湖水質連續10年保持在Ⅲ類以上。 2014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治水資金429億元,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治水促轉型成效明顯,交出了一份領導認可、群眾滿意的成績單。
清水長流,藍天常伴。從2014年起,湖州市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重拳出擊治揚塵、治廢煙、治尾氣,“氣十條”各項硬性任務全面完成。全面落實在建工地揚塵防治“7個100%”要求,率先開展渣土運輸工程車“三化”管理,加快秸稈綜合利用,利用率穩定保持在95%左右。
湖州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實施農業“兩區”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開展農業“兩區”“菜藍子”基地等重點區域的土壤污染調查與監測,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點,穩步推進污染地塊的治理修復。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和處置,實現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全覆蓋,推進醫療廢物“小箱進大箱”,建立病死害動物無害化處置中心和鄉鎮收集點。建成市級危險廢物信息化監控平臺, 45家重點監管企業納入并實施全過程監管。
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近年來,湖州市以“生態+”理念為引領,通過實施“生態+”行動計劃,做精生態農業、做強綠色工業、做優現代服務業,打通“兩山”轉化通道,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融合發展新路子。
農業與綠水青山最為親近,多年來,湖州依托綠水青山發展生態農業,成為全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數連續四年位列全省第一,成為全國第二個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市。
記得住鄉愁、留得住人氣,全域旅游尤其是鄉村旅游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最直觀的體現。近年來,湖州把生態優勢轉化為休閑產業優勢,探索形成了“洋式+中式”“生態+文化”“景區+農家”“農莊+游購”四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由“農家樂”到“鄉村游”,到“鄉村度假”再到“鄉村生活”的鄉村旅游之路。 2017年,湖州市接待游客突破1億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部分民宿單張床位一年上繳稅金高達10萬元以上。
而另一邊,經濟生態化的生動故事在不斷上演。湖州市以綠色為引領,充分發揮環保倒逼機制作用,著力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劃定并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嚴把空間、總量、項目三個“準入關”。2013年以來,共對223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予以勸退或否決,涉及投資約83億元。
深入推進環境污染整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五水共治”“四換三名”和創新驅動等轉型升級組合拳,通過環境治理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多年來,湖州市先后完成鉛蓄電池、電鍍、印染、化工、制革和造紙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提升,累計整治企業6198家。
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快于全省平均0.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16年的5.6∶48.1∶46.3優化為2017年的5.1∶47.4∶47.5。
打造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總體要求,湖州市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理念、治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科技支撐的創新,提升生態環境領域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吳興區探索建立環保委員會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湖州市率先在全省推廣成立市、縣區兩級環保委,嚴格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實現管發展、管生產、管行業、管區域必須管環保的工作格局。推進鎮村兩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制機制,建立村(社區)網格專管員,明確園區網格鄉鎮(街道)直管,專業園區探索引進第三方監管。
企業是保護環境的主體,為此,湖州市積極開展企業環境保護標準化建設,對企業實施分類指導、分級監管,引導企業自覺履行環境保護法定義務和社會責任。
為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建共享生態文明的濃厚氛圍,湖州市積極發揮志愿者引導公眾參與的橋梁作用, 2016年底,對民間環保團體作了進一步規范,成立了湖州市綠色環保協會。目前,已擁有志愿者2.52萬名,螞蟻公益、飛英環保隊和“愛飛揚”“滴水公益”“四葉草”等生態公益組織力量日益壯大,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
2014年11月4日,湖州在全市發起生態文明行動倡議,發布《湖州市民生態文明公約》,成為指導湖州市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綱領。從2015年開始,把每年8月15日定為“湖州生態文明日”,這一天從此成為湖州人民的共同節日,節日的儀式感滲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一天。去年,又出臺了《關于開展生活方式綠色化行動的實施意見》,引導綠色生活實踐,培育綠色生活習慣,促進綠色消費行為,促使綠色生活成為公眾的主流選擇。此外,生態環保宣傳教育持續開展,“湖州生態文明日”“最美環保人”評選、年度“環保大事”推薦宣傳等活動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生態環保工作的良好氛圍
健全生態環保制度
2014年,湖州成為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湖州模式”成為重要任務。近年來,湖州市充分挖掘影響環境保護的深層次問題,深化環保領域改革,從立法、標準、體制改革“三位一體”探索建立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提升環境治理水平。
2015年獲得立法權后,湖州第一時間謀劃啟動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立法,目前出臺的法律法規都與生態文明有關。《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條例》從2016年7月1日起施行,填補了我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立法的空白。 2017年1月,頒布施行了第二部實體法《湖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湖州市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規定》從2018年1月1日實施。另外,河道管理條例、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等地方法規規章,也正在加緊調研起草。
標準是生態文明和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作為唯一經國標委批復的全國生態文明標準化示范區,湖州市發布了全國首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指南地方標準。《綠色產品評價通則》《企業和園區循環經濟標準體系編制通則》《綠色礦山建設規范》和《竹子造林碳匯計量與監測方法》等地方標準為全國首創。湖州正努力實現著“生態標準湖州造”。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技術基礎,湖州市在這項工作上先行先試, 2017年又在全國率先實現成果運用。依照《湖州市自然資源資產保護與利用績效考核評價暫行辦法》,從自然資源資產保護、自然資源資產利用、生態環境改善3個方面對縣區進行比較評價,推動了領導干部履職盡責。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