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垃圾桶內散放著幾塊西瓜皮,黑色垃圾桶內是廢舊瓶子和塑料袋,院內整潔,物品擺放有序。8月10日上午,衢江區舉村鄉龍頭坑村婦女主任、專職網格員金向棣照例來到低保戶鄧作興家檢查,見到這一幕,滿意地點了點頭。
今年64歲的鄧作興一只眼殘疾,獨居多年,平時注意個人衛生,但是垃圾分類卻做不好。為此,金向棣曾多次上門,手把手指導,“綠色垃圾桶放可爛垃圾,黑色垃圾桶放不可爛垃圾。”如今,鄧作興早已爛熟于心。
據了解,舉村鄉常住人口中50歲以上村民占80%以上,自2014年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以來,村民逐漸養成垃圾入桶習慣,但對垃圾分類沒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2017年,為真正實現農村垃圾分類到位,舉村鄉充分發揮村“兩委”干部的作用,廣泛調動村民積極性,探索符合舉村實際的“二次分類、雙重監督、統一回收”的垃圾治理模式,落實“一戶一牌、網格管理、星級達標、考核獎勵”等措施,以可爛垃圾歸山還田、陽光房發酵堆肥,不可爛垃圾由一清公司清運,可賣垃圾進兌換超市為處理渠道,實現垃圾分類“桶外無垃圾、桶內分到位、村內無煙頭”。
記者走訪發現,在每家農戶門前,都可以看到一塊顯眼的網格牌,“這是‘十全十美’網格牌。”金向棣介紹。網格牌上寫著戶主、網格指導員、網格長、網格員的名字,以鄉聯系領導及駐村干部為網格指導員,村主職干部為網格長,其他村“兩委”成員為網格員的垃圾分類工作組,讓每一位黨員干部指導村民開展垃圾分類等農村環境治理工作。
“老蔡是垃圾分類治理建設黨員示范戶。”金向棣指著村民蔡金松家門前的木牌介紹,記者看到上面寫著“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字樣,還有10個卡槽用于插放“無污水”“無亂推放”“垃圾分類能手”等小牌簽,蔡金松家插滿了10個木牌。“村民們只要按照考核標準做到一項,便可在‘十全十美’網格牌內掛上相對應的一塊小牌。網格牌的上墻,不僅有利于管理,也可促進農戶之間相互比較,相互追趕。”
“對工作落實到位、分類成效顯著的個人年終給予表彰和獎勵,已與區農商行建立合作機制,被評為‘十全十美’的示范戶,給予小額貸款額度提升的政策。”舉村鄉黨委副書記龔詩龍介紹,舉村鄉處于衢州市區飲用水源地烏溪江庫區仙霞湖腹地,這里的生態環境關系著市區居民的飲水安全,所以該鄉對垃圾分類這項工作要求極為嚴格。今年,鄉里將深化考核機制,獎懲結合,進一步探索“黨建+基層治理+垃圾分類”治理模式。
據了解,衢江區委、區政府全面推進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根據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口密度、風俗習慣和經濟基礎,初步形成了垃圾分類的“湖仁模式”“舉村模式”和“全旺模式”。在嶺洋鄉、雙橋鄉、太真鄉、灰坪鄉、舉村鄉、黃壇口鄉、湖南鎮等7個山區庫區鄉鎮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舉村模式”,即以示范村示范戶創建為載體,以源頭分類為切入點,以歸山還田為舉措,以考核評比為抓手,因地制宜創新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模式。通過采取系統化推進、網格化管理、資源化利用等方式方法,切實做到農村生活垃圾目標源頭減量、就地處理。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