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垃圾分類新模式 “浙江環保小衛士”走進崇賢街道
/
浙江在線杭州8月1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婷)今天,“奔跑吧,浙江環保小衛士”(垃圾分類篇)暑期小隊實踐活動在高溫中再次火熱開展。來自書香假日小隊、蒲公英小隊等小隊的40名環保小衛士在杭州市余杭區崇賢街道的“谷勝虻業”開啟餐廚垃圾消納知識學習交流。
據悉,崇賢街道于2015年率先在余杭區開展小區智能垃圾分類項目,并逐漸將垃圾分類工作從城市延伸至農村,逐步形成了垃圾循環利用的產業化新模式。其中,以浙江大學副教授張志劍課題組研究的黑水虻微家禽蠕蟲反應器技術為基礎的“谷勝虻業”吸引了環保小衛士們的眼球。
在“黑水虻的故事”中,通過張教授妙趣橫生的講解,環保小衛士們了解了餐廚垃圾減量消納、資源利用的產業化模式作業過程。原來,“谷勝虻業”將分類后的餐廚垃圾進行粉碎和腐熟處理,制成飼料用于黑水虻的投喂。4~10天后,80%的餐廚垃圾轉換為了高質量的昆蟲蛋白,用于制作動物飼料;殘余的蟲糞堆體經過二次高溫快速堆肥后,制作成有機肥,用于種植蔬菜、水果、苗木等高效農業,規避了直接利用餐廚垃圾帶來的種種弊端,打造出合理、高效、安全消納餐廚垃圾的“樣板工程”。
在這堂特殊的環保課中,環保小衛士們從起初的掩鼻回避到慢慢接受、好奇地近距離觀察觸摸,對黑水虻微家禽蠕蟲反應器技術有了全新的認識。小衛士杜雙彤總結道:“最微不足道的東西反而幫助了人類。”
課后,張教授分享道:“孩子們走進農場參觀,是科普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孩子樹立科技報國、科技改變未來的信念具有深刻意義,希望孩子們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在課余時間多方面學習,拓展知識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