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垃圾分類工作實施以來,姜山鎮陸家堰村的垃圾分類率已達到98%以上,打開村里的垃圾桶,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得清清楚楚。陸家堰村是怎么做到的?昨天,記者走進該村,詳細了解該村的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情況。
上至老人,下至小孩
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昨天中午,陸家堰村村民代表黃國芬正在做飯,小孫女吃完海苔,拿著包裝袋認真地問爺爺奶奶垃圾應該放入哪個桶,在奶奶的指導下,小孫女將塑料包裝袋扔進了標有“不可腐爛”字樣的桶內。
在陸家堰村,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垃圾分類意識早已深入人心。全村共有120多名志愿者,每名志愿者對應著8~9戶居民,志愿者天天上門指導和監督垃圾分類工作。志愿者王良蕓說,剛開始,不少村民會抱怨,嫌垃圾分類麻煩。但志愿者們仍不厭其煩地堅持上門勸導、檢查。
志愿者陳國英說,村里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垃圾分類工作要做好,需要他們的參與。為此,在有新的租戶進村后,志愿者們總會拉著他們去看村規民約。
68歲的楊能福與兒子一起住,就將老房子租了出去。去年,租戶養了兩條大狼狗,還一直不配合垃圾分類工作,老楊最終把他“請”了出去。老人說,寧可租金少一點,絕不能拖村里垃圾分類工作的后腿。
外來務工人員李秋霞在陸家堰村住了多年,兒子成家后,她又在村里新租了一間房。她家門口的垃圾桶,垃圾分得一清二楚。李秋霞說,村里干干凈凈的,廚余垃圾還有人上門來收,這么好的事,當然要配合。
干部帶頭,群眾擁護
垃圾分類全民參與
在走訪過程中,記者聽到的最多的話便是:村黨支部書記帶頭干,晚上、周末一直在加班,誰還好意思不配合啊!干部黨員沖在前,志愿者們搶著干,村民們積極做,在陸家堰村,每天都演繹著干群共同愛護家園的故事。
黃國芬說,村黨支部書記姚宏法住在市區,但他天天往村里跑,為了把垃圾分類工作落到實處,去年下半年以來,一到吃晚飯時間,他就帶著村干部分頭到村民家里去檢查。他自己回辦公室后,常常是泡一碗方便面應付。不僅如此,村干部還搶著挑最難的工作干。
村里有幢三層樓房,房東將房子出租給了4戶租戶,但這4戶租戶早出晚歸,如何向他們傳達垃圾分類信息,成了一大難題。姚宏法主動將這幢樓“包”了下來,他的妻子陳苗珠則成了這幢樓的垃圾分類監管責任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村里收廚余垃圾的湯建國,每次收完垃圾后,都會將垃圾桶沖洗得干干凈凈。
如今的陸家堰村,干群關系良好,大家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村民爭當義務宣傳員和保潔員,垃圾分類工作的觸角延伸到村里的每一戶家庭、每一個個體。
不僅做好自家的垃圾分類,村民們還把村當成了家。每天上午7時,村民吳富康就在村里巡查了。村民湯秀文則趕在上班前或利用周末時間,在村里撿垃圾。村民郁品倫,天天擦洗村口的長廊,一直堅持到現在。喜歡綠植的黃國芬,把自家的花花草草分享給附近的鄰居們,弄堂里、屋檐下,多了一份賞心悅目。
外來戶也漸漸加入垃圾分類工作的隊列中,外來戶丁月鳳說,在村里五六年,見證了村容村貌的演變,自己的晚年將選擇在此度過,將會和老伴一起,全力以赴將垃圾分類工作落實到實處。
因地制宜,不斷探索
垃圾分類多次改革
在村委會邊上,有個垃圾站,里面放的三個大垃圾桶均是黑色的“其他垃圾桶”,沒有綠色的“廚余垃圾桶”,這與其余村莊的設置明顯不同。
“我們的廚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都是統一收集的,村民要扔的主要是其他垃圾,這是經過實踐后確認的。”姚宏法說。
廚余垃圾裝袋后,有些村民會扔錯大桶,這給工人增加了挑揀的工作量。而且,廚余垃圾送至處理池時,需要把袋子解開后倒入池子,這也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那么,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姚宏法和村里的黨員干部、村民代表主動“拜師學藝”。一次,在寧海下畈村,他們發現,下畈村向村民發放了指定垃圾桶,廚余垃圾倒在此桶內,由工作人員統一上門收集,然后統一處理。大家一致認為,上門收集廚余垃圾,這樣的做法也符合陸家堰村的實際情況。
回到村里,村干部們算了一筆賬:一只垃圾袋價值1角3分,每個月村里要發放3萬只。如果不使用垃圾袋,換成人工上門收集廚余垃圾,成本大致相近,而且更環保。通過試驗,這一想法得到了證實。
發放到每位村民家里的垃圾桶,分“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可腐爛”即為廚余垃圾,每戶家庭兩只,可輪流使用。所有的垃圾桶統一印上編號,放在村民家門口,飯點后,村民將廚余垃圾直接倒在桶內,蓋上蓋子,由工作人員上門收集。工作人員在收集廚余垃圾后,用高壓水槍對桶進行簡單沖洗。
“以前檢查垃圾分類,村干部和志愿者要挨家挨戶輪流跑,每周起碼查三四趟,費時費力。”姚宏法說,現在,廚余垃圾桶就放在門口,哪戶人家哪天沒有產生廚余垃圾或沒進行分類,一清二楚。每個垃圾桶的上面都有編號和志愿者的名字,一旦被查到垃圾分類不到位,負責的志愿者就會被點名,要求其進一步做好垃圾分類的督促和指導工作。
隨著垃圾分類率的提升,村里每天可收集的廚余垃圾從最初的1噸,到后來的1.5噸,目前每天可收集近2噸。收集后統一進行處理。這些廚余垃圾在經過15天到80天的發酵后,就變成有機肥和沼氣。村委會主任郁光明說,大半年下來,村里廚余垃圾的降解率可達到90%以上,真正實現了廚余垃圾的綠色循環利用。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