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是黨中央確定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七大標志性重大戰役之一。圍繞這一話題,記者近日專訪了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
生態賬戶透支,長江流域生態功能退化依然嚴重
記者:長江保護修復為什么會被列入七大標志性戰役,目前長江生態環境形勢怎么樣?
吳舜澤: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后世,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近年來,長江沿江省市在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過,由于長江沿江省市曾過度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忽視長江流域環境容量的有限性和生態承載力的脆弱性,導致生態賬戶透支,長江流域生態功能退化依然嚴重。
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面臨的最大問題和難點,是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協同保護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
堅持“一盤棋”思想,形成“共抓大保護”的整體合力
記者:應該怎樣破除行政區劃壁壘障礙,形成“共抓大保護”的局面?
吳舜澤:長江保護修復,要堅持“一盤棋”思想,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實施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協同治理,運用空間管控、結構優化、達標排放等手段,預防與保護同步,政府與市場同時發力,形成工作合力和聯動效應。長江經濟帶及上游各個地區、各個城市在發展中一定要從整體出發,把自身發展放到協同發展的大局之中,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
要有完備的體系設計和機制安排。建立高效統籌協調機構,改革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理順上下游之間、區域之間、部門之間的權責關系;因地制宜開展流域分區管控,結合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系統特征及各地區實際,以主體功能區為基礎,統籌設計好“上游嚴控、中游優化、下游保護”的分區施策和空間管控,構建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的系統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明確的激勵機制,激發沿江各省市保護生態環境的內在動力。
要有系統的措施辦法和監督保障。加快長江流域綜合立法體系建設進程,為流域一體化的保護、利用和開發提供法律保障;實施基于流域生態安全的水庫群綜合調度,把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貫穿于水庫防洪、發電、供水、航運等調度的全過程中;加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跨省域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督查整治突出環境問題,開展環保執法檢查、環保隱患排查、違法排污調查,建立生態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
在長江保護修復過程中,還要突出“三線”思維,即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質量底線,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硬約束機制。將重要水源涵養區、重要濕地、河湖通道等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用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為長江留出休養生息的空間;將“只能優化,不能惡化”作為環境質量底線,逐步改善長江流域環境質量,恢復生態功能,將環境質量改善要求落實到每條河流、每個城市,落實到各個管控區域;不僅考慮當代人和經濟活動的要求,也要考慮子孫后代和大自然的要求,確立水、土地、能源等資源利用上線,水能、水資源的開發要給魚兒留下生存空間。同時,基于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質量底線,建立負面清單制度,嚴格落實底線約束。
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記者:從當前長江沿江省市公布的城鄉規劃和產業規劃來看,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大力推進能源、化工、冶金等重工業沿江發展,仍然是不少地方發展的主要戰略。怎樣讓各地真正放棄粗放發展老路,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吳舜澤:長江經濟帶及上游省市要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內涵。共抓大保護和生態優先講的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是前提,不搞大開發和綠色發展講的是經濟發展問題,是結果;“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側重當前和策略方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調未來和方向路徑,彼此是辯證統一的。
其次,引入更多的生態環境保護市場工具,建立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推進機制。把不以GDP論英雄的要求落到實處,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經濟運行成本,完善綠色發展價格機制傳遞的信號。一方面繼續化解過剩產能,嚴禁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新增產能。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加強科技創新引領,著力引導綠色消費。在淘汰落后過剩產能上做“減法”,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
還要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