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16日,“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麗水。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和專家學者,在經歷了兩天的采訪之旅后,如何評價麗水?
“20多天來,采訪團沿江采訪,陸續經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地,8月15日抵達浙江麗水。”在昨晚7時播放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新聞作品《譜寫新時代的“長江之歌”》這樣描述麗水,“現在的麗水,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1.7%,居全國第二,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4年列居浙江省第一。全市旅游總收入已連續12年保持20%以上增長,農民收入增速連續9年居浙江省第一。”
《人民日報》記者孫超的現場采訪細致入微。在古堰畫鄉景區,他走進一家又一家的農家樂、民宿、畫坊,發現每家每戶都有一本類似于生態服務業標準化的手冊。
“怎么接電線,怎么接水管,怎么截污納管,都有一個統一規范和標準,實在難能可貴。一個旅游景區,能看見這么干凈的河流和道路,并保持下來,并不容易。我關注到這些細節,只為了解麗水如何走上綠色發展的道路,既不污染環境,又能取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孫超這樣說道。
《安徽日報》記者鮑亮亮從業10余年,這次隨長江經濟帶“大江奔流”采訪團先后前往了江蘇揚州、浙江舟山等地采訪。來到秀山麗水,他體驗到的是不一樣的江南風情。
“首先,我在其他兩地的采訪內容不同。在揚州采訪,我更注重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在舟山采訪,看重的是浙江人的開放意識、外貿優勢和海洋經濟,而在麗水,我考察得又是另一種風情——鄉村振興和文化積淀。”
“國內消費升級,人們渴望過上‘慢生活’,麗水順應潮流,因此有了自己的個性定位。”鮑亮亮表示,在安徽省黃山市,黨委政府也取消了GDP考核,一門心思搞旅游,保護生態,踐行“兩山”理念,但是比起邁著更大步子的麗水而言,農民增收并不明顯,“兩山”轉化通道并不順暢。因此,鮑亮亮在麗水采訪“取經”,總是站在了隊伍的最前頭,問的問題總是最詳實,最會算農民的增收賬。
新藍網新媒體記者沈東鋼帶來了一架航拍機。他告訴記者,麗水的古村落出奇地美,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飛到空中拍攝時,整座古村沒有一座現代建筑,農房“修舊如舊”,整齊劃一,給人一種古典美,且“360度無死角”。
“浙江的‘五水共治’,我比其他省市及央媒的記者更了解,但能拍出古堰畫鄉這么美的藍天碧水,還是頭一次。浙江的‘美麗鄉村’也很多,像松陽平田、西坑,蓮都下南山這樣,整村‘修舊如舊’的樣式,也是難得一見。”沈東鋼說。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8天來,從“長江第一灣”云南麗江,一直跟團至浙江麗水的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表示,“麗水的‘兩山’轉化模式,值得全國借鑒,不僅僅是長江經濟帶!”
一路走來,成長春全程記錄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他感慨,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點贊麗水,名至實歸。長江經濟帶占據全國20%的國土、40%的人口和40%的GDP,它的永續發展事關全國的發展大局,麗水的“兩山”轉化模式已經相當成熟,值得推廣。
他總結說,協調性均衡發展的理念需貫穿于整條長江經濟帶的建設發展之中。麗水,恰好是這樣一個城鄉統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全國樣板。默默堅守“兩山”理念十余年,麗水終不負習總書記所托,探索出一條“文化+生態+農業”的“兩山”轉化路徑。這里的文化底蘊更厚、生態底色更亮、市場意識更強,對推動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