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8月15日,“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采訪活動最后一站——走進秀山麗水,開始了為期兩天的采訪行程。采訪人員分為兩組,采訪了古堰畫鄉、花園小鎮、蓮都下南山村、百興菇業和松陽等地。
據悉,本次《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采訪活動于7月20日在云南麗江“長江第一灣”啟動。28天來,采訪團沿江采訪,經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地,8月15日抵達浙江麗水。在8000多公里的水陸行程中,采訪團走過了220個采訪點,全景式展現了長江的文化之美、生態之美、發展之美、建設之美。
從麗江啟程,在麗水謝幕。雖然是最后一站,中央和各省市主流媒體100多位記者仍然對麗水留下了深刻印象。
水,不再是長江里渾濁的江水。采訪團第一站走訪了蓮都區古堰畫鄉。碧綠的甌江水,和兩岸的詩情畫意,讓記者們仿佛置身于“麗水巴比松畫派”的畫布之上。記者們紛紛拿出手機,拍下藍天、白云、綠水、青山、農舍組成的山水美景。
記者們邊走邊問,邊記錄邊思考:“這么美的山水是如何被守護下來并傳承后人的?”
《安徽日報》經濟部記者鮑亮亮在堰頭村找到答案:當地村民不但賣農產品,更重要的是“賣風景”,打造一二三產融合模式,讓繪畫引領村民致富之路。
不少村民因此開辦了農家樂、民宿,甚至成為了巴比松畫家和景區管理者。
《人民日報》江西分社記者孫超在畫鄉的大樟樹下找到答案:如畫的風景、優越的生態被畫家通過藝術創作再加工、再增值,最后變成了文創產品,成為引領特色小鎮崛起的源動力。
農產品,不再是飽受消費者質疑的農殘蔬菜、“催熟”家禽。在采訪團的第二站——“花園小鎮”的“麗水山耕”旅游地商品體驗館里,記者們了解到,麗水市政府主動為農產品“背書”,創建了公用品牌“麗水山耕”。該品牌“母雞帶小雞”,孵化出844個子品牌,不但為其提供政府公信力,確保質量安全,而且提供檢驗標準和服務,讓麗水農產品走向全面溢價、變身旅游地商品的新時代。
澎湃新聞社記者吳躍偉頗有感慨地說,“麗水山耕”的富農成效非常顯著,截至2018年上半年,“麗水山耕”品牌銷售額累計達到101.58億元,平均溢價超30%。這個數字就是證明。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涌金樓”微信公眾號,更是連夜推出了一條《一只鴨子從60元賣到118元,竟是因為這個漂亮點子》的新媒體作品,從縉云麻鴨溢價銷售的案例出發,剖析了麗水的土產山貨如何從“小打小鬧”,到刮起滬杭甬一股股“生態旋風”的“麗水山耕”品牌創建之路。
古村落,不再是城市繁華的背后即將消亡的山郊野村。在采訪團走進的第三站——田園松陽,記者們來到了平田村、西坑村、寨頭攝影基地和黃家大院,了解這里的人們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并逐步打開“兩山”轉化通道的奮斗歷程。
“民宿的污水怎樣排放?”“攝影文化是如何和傳統村落結合在一起?”“一座平田村如何能請來這么多國內建筑設計大師完成村落改造?”記者們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就怕采訪時間有限,難以找到松陽打開“兩山”轉化通道的“金鑰匙”。
在麗水的最后一站黃家大院,結束了兩天采訪的中央和各省市媒體記者們仍然依依不舍。
他們拿出在長江源頭金沙江、支流嘉陵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陽湖,以及并非長江流域的浙江第二大江甌江等地采集來的水樣,打包贈送給活動主辦方,以此明志,要用媒體的力量推動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余音繞梁,不絕于耳。記者們一起高唱《長江之歌》,讓歌聲在黃家大院的雕梁畫棟間回蕩,在松陽城市鄉村間回響,在麗水的碧水藍天間循環往復:
“你從遠古走來,巨浪蕩滌著塵埃;你向未來奔去,濤聲回蕩在天外。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