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劉家村西樹林屯那片沙丘上的森林里,花草蔥蘢、林木森森,地上不時跳過幾只野雞,林海深處不時傳來幾聲鳥鳴。二十年前,這里還是寸草不生的流動沙丘,每到冬季,頭上飛沙,村民們連出門都感到困難,如今這一切的變化,竟然來自于一位普普通通的人物——侯貴。
知道侯貴,源于彰武縣委書記劉江義。彰武縣是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重點縣。在這次調研中,劉江義給我們講了這位治沙造林人的故事。講到動情處,年過半百的劉江義落下淚來,我們的眼睛也有點濕潤了。
第二天,當我在彰武縣四合城鎮劉家村西樹林屯西坨子見到這位個頭不高、身材瘦小的造林人時,我怎么也不敢相信,那一片片風景如畫的綠色,就是這位小老頭用他那雙瘦弱的手,一棵一棵造出來、固下來的。我有點好奇,一雙瘦弱的手怎么能迸發出那么大的力量?
西樹林屯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連綿起伏的沙丘,一眼望不到頭,狂風一刮,沙塵遮天蔽日,撲面飛來,毀了莊稼,毀了農田,村民深受其害。1951年7月出生于劉家村西樹林屯的侯貴,從小目睹了沙塵的暴戾,暗暗立下心愿,長大要當一位治沙人。侯貴初中畢業后被四合城公社黨委抽調到廣正村農業學大寨工作隊,1975年入黨后,在村里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1999年春季的一天,看到村民們剛栽下去的一片秧苗田一夜之間就被狂沙吞噬,侯貴忽然想起了童年的愿望,萌生了造就林海,治住沙塵,為村里人帶來幸福的念頭。
要造林,先找地。在這長期受沙丘侵害的地方,寸土寸金。侯貴找了很多地方,都因種種原因沒有談成??嗨稼は?,侯貴找到彰武縣四合城國有林場,提出在林場難以治理的沙荒地帶,與林場合作造林,林場出地,侯貴出資出力,造出的林子成材后三七分成。爽快的場長答應下來,并開班子會說服了其他班子成員。
2001年,侯貴和四合城國有林場達成三年造林試驗協議;2004年,四合城國有林場檢查侯貴的林子達標后,正式與他簽訂合同。好家伙,這合同一簽就是兩千多畝,對一位個體造林戶來說,真是大手筆。
為了專心造林,侯貴辭掉了村民委員會主任職務。從此深居山林,專心植樹,一干就是十七年。
造林的土地解決了,還得有住的地方。和林場達成協議后,侯貴以八千元的價格,買下山中的一處簡易房。房子破舊,屋頂漏水,冬季很冷,但侯貴要求不高,有個住的地方就行。
開始造林時,一連串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資金哪里來?樹苗何處找?人從哪里雇?問題再多,也動搖不了侯貴造林的決心。
沒有錢,去貸款,可信用社一評估他的家產,只能貸給他一萬一千元。這點錢遠遠不夠,那就把家里僅有的存款拿出來,把家里能夠變賣的東西都變賣成錢。
沒有樹苗,侯貴想出了一個“笨鳥先飛”的土辦法,把泥土和農家肥放在盆里,買回樹種子,自己一小盆一小盆地育,育好后再移植出去。在侯貴住宿的簡易棚里,除了炕頭、廚房和一些生活用具,到處擺滿小盆,而那盆里就是一株株正在培育的小樹苗。
雇人植樹要錢,而且工價不菲,剛開始二十元一天,現在漲到八十元一天,中午還得管飯。工錢不夠支付,就給人家打欠條,先欠著。家里人看不下去了,抱怨:“這么大歲數了還勞神費力去栽樹,能得到什么回報?”侯貴回答:“林子造出來了,風沙治住了,那就是回報?!奔依锶苏f不過他,由他這頭倔驢去“倔”。
人有志,沙無情。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準備,侯貴終于栽出了第一批樹苗。然而,他第一天才把樹苗栽下去,第二天就被風沙吞噬個精光。那可是侯貴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心血和汗水啊,望著那片白茫茫的沙丘,這位飽經風霜的漢子仿佛一夜之間蒼老了許多,眼里的淚水禁不住撲簌簌掉了下來。如果此時回頭, “老婆、被窩、熱炕頭”還在家里等著他,還能去過安穩的日子。但那不是侯貴所為,東北漢子的性格就是認準一條路,就要“倔”到底。樹苗吹沒了,再栽,栽下去吹沒,再來……經過了無數次折騰,經過無數挫折和失敗,侯貴漸漸摸索出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治沙造林經驗。
老天不負有心人。當白茫茫的沙丘中終于出現了點點綠色時,侯貴高興得像個小孩似的,捧著小樹苗親了又親,吻了又吻,那情景,比一位晚年得子的父親還激動萬分。
樹苗一株一株地增加,林地一片一片地延伸。肆虐無情的風沙,終于在這位東北漢子的面前停下了繼續進犯的腳步。
栽樹難,護林更難。附近一些村民見白茫茫的沙丘中出現了一片濃蔭,立即趕著牛羊前來放牧。你不讓他放,他的理由比你還多:“這土地你買下來了嗎?許你栽樹,就不許我放牧了?”“你栽的是樹,我的牛羊吃的是地上的草,礙著你什么了?”然而,一不留神,剛剛成活的小樹苗就被村民的牛羊糟蹋了一片。不得已,侯貴只好對幼林地嚴看死守,一有空閑就去巡山。怕遇上蠻不講理的,侯貴又帶上了喂養的五六條小狗。于是在空曠的山林地里就出現了有趣的一幕:一個老頭前面走,后面跟著五六條蹦蹦跳跳的狗。
做過村支書、村主任的侯貴知道嚴看死守不是長久之計。利用農閑或晚上休息時間,他走家串戶,一家一家去講解保護沙區植被的重要性,和他們拉家常、套近乎、建感情。得知許多村民是因為草料不夠才去林地放牧時,他又向畜牧技術部門請教了青貯飼料和羊群圈養技術,指導附近村民進行圈養。這些年來,他走遍了林地周圍五六個村屯,一百多個養殖戶家庭。周圍的村民從開始的視若無睹變為后來的熱情相待,到林地內放牧的村民一年比一年少了下來。此事也引起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指派四合林場護林大隊幫著管護,加之后來國家頒布了禁牧政策,侯貴護林的難度才逐漸減輕下來,林地內的植被也恢復得一年比一年好。
近些年干旱嚴重。侯貴的林地由于水位低,水分蒸發快,一些楊樹成活后得了立枯病。侯貴從縣林業局和林場請來技術人員,通過檢查會診,認定楊樹易得病,不適合固沙,元寶楓和油松比較適合。于是侯貴及時更換樹種,主要栽培元寶楓和油松。今年植樹季節,侯貴單是五角楓和油松就各栽植了六千株,他不僅想造林,更想把自己的那片林帶打造成百年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
時間過得很快,從開始栽下第一棵樹苗的2001年算起,一晃歲月的長河流過了十七年。
十七年間,侯貴吃的是大米粥、地瓜,穿的是舊衣服、舊鞋襪,住的是全鄉最破的房,但在植樹造林上,卻投資了四十萬元左右。他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沒有回家和家人過過一個完整的春節。每到大年三十晚上,他和家人吃完年夜飯,就獨自一人匆匆忙忙地趕緊往山林趕,無論家人怎么挽留,他都不愿多呆一晚,他要回到山里,他要回到那個看護房的“家”,那里有他的希望,那里是他的精神支撐。
十七年間,侯貴有幾十元錢就想去買二十斤羊糞來種樹;湊夠幾千元錢就想用這錢去栽一萬棵樹。剛開始栽樹時向農村信用社貸的一萬一千元貸款,現在連本帶利已是一大筆錢,房子和土地都做了抵押,他沒有還賬,并不是想賴賬,只是想先實現了造林夢再說。人在,林在,欠的賬不會賴一分錢。
十七年間,侯貴把每年有限的收入全部投入到造林、治沙中,家庭生活非常艱苦,住房極其簡陋,甚至不能防風擋雨,但他從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甚至連樹都沒有賣掉過一棵。
十七年的汗水心血,十七年的艱苦奮斗,侯貴硬是把一片片流動沙丘變成了綠洲。他以一人之力,造林面積達兩千四百余畝,樹木二十六萬余株,存活二十一萬余株,為村里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侯貴默默堅守、無私奉獻的治沙造林精神得到了彰武縣委、縣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彰武縣委把縣委機關黨員活動放到侯貴的林地召開,并資助侯貴建了新房,還準備幫助解決信用社的造林貸款問題。四合城鎮黨委、政府為侯貴解決了以前雇工造林欠下的人工費用和今年春季造林的部分工程款。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極大地解決了侯貴的后顧之憂。
談起治沙造林,話語不多的侯貴來了精神,他謙遜地說:“栽幾畝樹誰都種得了,我只是多干了幾年而已。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能做成的事情不多,我這一生和沙漠有緣,能做好治沙造林這一件事就知足了?!?/p>
談起未來規劃,這位已經六十八歲的老黨員還想利用五至七年的時間來植樹造林,使這片林地上的各種樹木達到三十萬株,把這塊林地打造成一流的防風固沙林。臨別,侯貴悄悄告訴我一個秘密,說他當初和四合林場簽下成材后三七分利是為了給家人一個交代,不讓他們反對,“其實見不見利都不要緊,只要能把沙地變成綠色,給村民帶來幸福就行。我走后,這片林子就捐給國家!”
這就是科爾沁沙地邊緣這塊貧瘠的土地上,一位普普通通的治沙造林人綠色的夢。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