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泉橋(陳朝霞 攝)
南塘河日夜流淌,櫟社機場就在500米外,S214省道橫貫村莊,海曙區(qū)石碶街道車何渡村,水網(wǎng)交錯,交通便捷。
沿著河道旁的村路,流水潺潺,鳥語花香;走在一條條縱深的巷陌間,村民來往穿梭,滿是濃濃的生活氣息。“如今全村戶籍人口有2158人,外來人口有近3300人。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歷史上這里是繁忙的渡口,如今是交通要道,村民安居樂業(yè),享受著幸福和諧的美好生活。”車何渡村黨支部書記何成賽介紹。
昔日繁華的“南門第一市”
據(jù)介紹,車何渡村由車何村和北渡村合并而成,而“北渡”是個千年古渡,早年有“南門第一市”之稱。
如今,北渡村沿奉化江修筑的渡口遺跡還在。走在渡口旁,微風習習、河水悠悠,景色宜人。“‘北渡’對應奉化境內(nèi)的‘南渡’而命名。據(jù)傳唐代已有經(jīng)過此地的驛道,宋紹興四年(1134年),官府在這里設置鋪遞,專差鋪兵傳遞公文,鋪址就在奉化一側的南渡,這是古代杭州、紹興去溫臺的必經(jīng)之處。”何成賽告訴筆者,舊時北渡渡口非常繁忙,每逢初一、初六,奉化、姜山等地農(nóng)民和寧波商人都將米、席草、蔬菜和日用品運到北渡進行交易。“20世紀七八十年代,渡口還有專門通往城區(qū)的汽輪,日客流量三四百人。”
在穿村而過的南塘河畔,清清的河水倒映著兩岸茂密的樹林和古樸的村舍,一派江南水鄉(xiāng)風貌。而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橋橫跨兩岸,青色石板、紅色磚墩,橋身上繁體“聽泉橋”幾個字引人注目。“該橋始建于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聽泉橋’三字是1923年村民孫梅堂捐資重修時,請一代國學大師康有為題寫的。”何成賽說。
說起孫梅堂,車何渡村人可謂家喻戶曉。孫梅堂出生于1884年。1902年,他從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接管了父親孫廷源經(jīng)營的上海美華利鐘表行。1905年,他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一個作坊式制鐘實驗工場,制造出第一批國產(chǎn)時鐘。1915年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zhì)獎章,并獲得“鐘表大王”的美譽。
為了振興家鄉(xiāng),除了重修聽泉橋,孫梅堂還修建“還金橋”“還金亭”和“樂安橋”,并在北渡設立集市,新建商業(yè)用房,其租金收入用作學校經(jīng)費,還開設席草、竹木、糧米市場。如今,孫梅堂的故居及其捐資修建的橋、亭仍在,他也作為一位愛國實業(yè)家和慈善家為后人所敬仰。
如今濃郁的文化氛圍
車何渡村祖祖輩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水稻、種藺草,吃苦耐勞。如今,位居水陸空交通要道,車何渡村內(nèi)有45家大小企業(yè),帶動了95%的村民就業(yè),村集體收入已超過200萬元。“去年分別投入100多萬元,建成文化禮堂和文化長廊,村里文藝活動有聲有色,村民享受著幸福生活,也帶動形成了良好的村風民風。”村文體委員車紅日表示。
如今,村文化禮堂內(nèi)每天都安排豐富多彩的文藝排練和培訓活動,舞蹈隊、越劇班、歌詠隊、樂器班等開展得紅紅火火。“我本人從小喜歡文藝,曾是街道‘十佳歌手’,還自學各類舞蹈和樂器。”村民何春芬說,為了豐富村民的業(yè)余生活,在同樣愛好文藝的父親的大力資助下,她購置了一批樂器,集結了村內(nèi)文藝愛好者,成立了春風藝術團。
作為私企管理者的何春芬,將業(yè)余時間投入藝術團工作中。如今藝術團成員從最初60多人發(fā)展到近百人,年齡最大的75歲,擁有腰鼓隊、戲曲表演、小品、舞蹈、歌詠等多支分隊,還連續(xù)4年舉辦了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春晚”。除了為村民送上一道道豐盛的文化大餐外,藝術團還經(jīng)常去鄰村參加公益性文化走親活動,并多次在市、區(qū)、街道等各級比賽中獲獎。
70歲的村民竺章月是春風藝術團的積極分子,她對村內(nèi)的文藝氛圍贊不絕口:“加入藝術團后,每天有活動,跳舞、唱戲,原本腰椎不好的毛病也沒了,每天生活充實、心情開朗。”
下一步,車何渡村還將結合村莊整治和改造,將獨特的地理位置,古橋、故居、寺廟等人文景觀和歷史傳說有機融合,提升村莊文化品位,為城西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的休閑旅游型村莊。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wǎng)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wǎng)站總監(jiān):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