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垃圾少、遠、散,因而處置效率較低,管理較為麻煩,有沒有辦法改變這一狀況?
日前,記者來到江西省鷹潭市城管局指揮調度中心,屏幕上的電子地圖分布著許多“小桶”和“車輛”圖標。當一個“小桶”出現紅色閃爍信號時,工作人員劉金祥立刻發出一條指令:“編號3053號垃圾深埋桶滿溢,請最近的贛L58581號牌轉運車前往處理。”“收到,正趕往指定地點清運。”
劉金祥介紹,這些綠色的“小桶”圖標代表一個個垃圾深埋桶,當垃圾快滿時,會發出紅色閃爍信號;移動的“車輛”圖標代表轉運車,駕駛員根據短信指令前往清運,處理完畢后,“小桶”圖標就變回綠色了。
“這是我們剛剛投入使用的智慧環衛系統,使用了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就像給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裝上了功能強大的‘智慧大腦’!”市城管局局長江東生介紹,鷹潭以全域一體理念,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構建起全覆蓋的“互聯網+環衛”系統,將全市垃圾桶、收集站以及保潔電動車、運輸車、灑水車、掃路車等設備,集成在一套數字化管理平臺上,實現了全流程的定位監控,讓農村生活垃圾“無處藏身”。
“現代信息技術很神奇,連垃圾桶都是‘會說話’的。”江東生笑著說。在月湖區童家鎮延石孔家村,記者見到了“會說話”的垃圾桶——村口一個墨綠色甲殼蟲狀的垃圾深埋桶。“別看這個裝置不起眼,里面配置的是基于NB—IoT(窄帶物聯網)技術的監控芯片,一旦垃圾存量達到設置好的2/3警報線,就會自動發出信號,呼叫調度中心指派最近的轉運車馬上前往處理,比過去的垃圾中轉站管用且干凈多了。”江東生說。
用“會說話”的深埋桶取代傳統垃圾中轉站,實現了垃圾的精準清運。轉運車駕駛員夏云茂介紹,以前清運垃圾完全靠經驗判斷,每天開車沿著各個中轉站查看,有時候大老遠跑一趟只運了一點點垃圾,有時中轉站的垃圾堆滿了也沒人去清理,又臟又臭。“現在一跑一個準,不用做‘無用功’了。”
垃圾處理效率的大幅提高,讓在環衛系統工作多年的劉金祥十分感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一向是個大難題,過去耗費大量的人、財、物力還是做得不夠好。比如,保潔員是否在崗、清掃是否合規等,這些基礎性問題都難以監管到位。現在保潔車上裝有GPS定位系統,保潔員的位置實時可見,實現了精準管理。”劉金祥說,這些信息化手段投入使用后,垃圾清掃以機械為主,垃圾收集以車輛為主,垃圾轉運以深埋式收集站為核心,每個流程都調度得井然有序,做到了垃圾不落地、臭氣不外溢、滲濾液不滴漏。
智慧環衛系統能做的還不止于此。江東生告訴記者,全市正在對收集的海量垃圾數據進行分析,以判斷各地垃圾產生量、存滿時間以及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特點,進一步優化系統處理過程。同時,正在研發、配置具有溫感、“煙感”功能的物聯網芯片,讓垃圾深埋桶變得更有智慧、更加安全。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