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綠水盈盈繞,村后枇杷滿山坳。5月8日,記者走進路橋桐嶼街道小稠村,感受到了這里別樣的風情。
正是枇杷成熟季節,村里漫山遍野的枇杷樹上,黃燦燦的枇杷掛滿枝頭,蔚為壯觀。
2002年10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小稠村視察,勉勵村里發展特色農業,并對該村的發展寄予厚望。如今,小稠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枇杷之鄉”特色村。
當前,在全市“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 建設新時代美麗臺州”熱潮中,小稠村迅速行動、積極部署,打響了“美麗鄉村”升級戰。
做強特色農業,助推鄉村振興
小稠村位于路橋西入城口,西面是黃巖地界,北面依山。16年前,這里還是一個經濟薄弱的普通山村。
“我們牢記習總書記囑咐,在此后的新農村建設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更是把枇杷培育成了我們村的一張‘金名片’。”小稠村支部書記邱明生告訴記者。
57歲的村民任建榮,初中畢業后開始種植枇杷,40多年的經驗積累,讓他成為了村里有名的“枇杷大王”。
像任建榮這樣土生土長的枇杷種植行家,村里為數不少。小稠村有500多戶、2000多村民,幾乎家家戶戶種枇杷。
據了解,小稠村作為路橋區“千畝枇杷示范基地”“中國枇杷之鄉”特色村,枇杷收入占全村農業總收入70%以上,去年產值達1500多萬元,今年是枇杷大年,產值有望超過2000萬元。
在發展枇杷種植業的同時,小稠村相繼成立了兩家枇杷專業合作社、枇杷深加工企業,進一步延伸枇杷產業鏈。此外,還引進了楊梅、葡萄、橘子等適種果品,豐富種植品種。
“我們村東面有甬臺溫鐵路穿村而過,南面緊鄰內環路和104國道,交通非常便利。”邱明生說,“我們將繼續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發揮交通優勢,進一步助推鄉村振興。”
開展全域整治,推進擴面提質
坐在望浹亭的石凳上環顧,水清岸綠,垂柳婀娜,清風徐來,令人心神舒暢。
亭子建在村前的小稠涇上,這條河是南官河支流,當地人稱長浹頭。幾年前,這里還是一條臭水河,兩岸雜草叢生,蚊蠅飛舞。
村委任增明、許和平都是本村人,他們是小稠村美麗蛻變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據介紹,近年來,在市、區及街道統一部署下,小稠村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和全域環境革命,人居環境大為改善。
村里投入巨資相繼建成了多功能文化禮堂、104國道馬路公園、長浹頭黨建公園、上山公園、西洋頭小微公園等場所,并對村里的主干道橫四路進行了改造擴建和亮化、綠化。
去年,桐嶼街道統籌安排,將小稠村全村污水納管,并對5口池塘和長浹頭進行了清淤疏浚。同時,黨員干部帶頭,發動群眾經常性開展大掃除,整治全村的臟、亂、差區域。經過一系列的環境整治,小稠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枇杷山莊的改造和亮化、美化,接下來,還要改造、拓寬入村的中心路,并結合桐嶼街道的‘五村連片’開發方案,進行村居立面改造和‘美麗庭院’建設。”村委會主任任周圣說,“過兩年再來,小稠村一定會讓你‘驚艷’。”
挖掘特色文化,留住美麗鄉愁
81歲的村民王統禹手中,珍藏著一份13年前抄錄的《鑼鼓經》。“這是我們村特有的鑼鼓隊樂譜,有200多年的傳承歷史。”王統禹說。
小稠村是省級新農村、文明村、小康村,農民文化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村里建有專門的農民文化活動中心,配置了籃球場、乒乓球室、圖書室等,前幾年建成多功能文化禮堂、文化廣場后,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
依托完善的文化設施,該村組建了多支頗具實力的文體隊伍。小稠村籃球隊曾獲桐嶼街道首屆運動會冠軍,村武術協會會員曾奪得第二屆臺州國際武術查拳冠軍,該村還是路橋區乒協的常駐訓練基地。
“去年,在村里的支持下,我們又把中斷了幾十年的鑼鼓隊重新組建起來,繼續傳承《鑼鼓經》。”王統禹告訴記者。
“特色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有義務進行挖掘和傳承。”分管文化的村支委任顯平說,“遺憾的是,現在會《鑼鼓經》的村民年紀偏大。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留住我們的美麗鄉愁。”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