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鳳橋鎮提供)
遠遠望去,白墻黑瓦映襯著田園風光,優美的生態環境配上悠閑的自然村落,初夏的綠樹嫩芽也遮擋不住它的美麗多姿。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此時此景,真應了這句美文。記者當了20多分鐘的“畫中人”,仍是意猶未盡,南湖區鳳橋鎮聯豐村淳樸寧靜的田園風光,完美呈現出陶淵明筆下所述場景。
美麗村道: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走到村子的入口處,迎面的照壁上寫著“王祥里”三個字,這一紅色精品點,就是聯豐村近年來著力打造的一個示范典型,紅色旅游線經此延伸至鄉村。
“咱們村原本是出了名的養豬村,95%的農戶都養豬,其中王祥里從前就是一個養豬場,僅2戶人家不養。再看現在,哪兒還有從前‘臟亂差’的影子。”美景當前,聯豐村黨委書記李正峰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到處清清爽爽,這樣的‘小目標’自2015年豬棚全部拆除后就慢慢實現了,我們現在的目標,是打造A級景區。”
小橋跨過流水連接起村級小公園——“桃花島”,去年聯豐村投入的建設資金大約有1200萬元,用于村里的路面改造、修建游步道、排設路燈、河道清淤,完成上改下和護岸排設等基礎設施建設,將王祥里打磨成為一顆南湖區紅色旅游精品線上的“明珠”。成果顯現在粉墻黛瓦、河道清清、亭臺小閣、鳥語花香之中,游步道兩側綠水環繞、翠竹掩映,在打造王祥里示范點136畝核心區的同時,聯豐村全面提升2平方公里區域的美麗鄉村,結合周圍住宅小區集聚的特點,逐步將王祥里打造成為富有水鄉特色、配套功能完善的公園式美麗鄉村示范點。
不僅于此,“美麗故事”還未完待續。記者發現,僅幾個月不見,王祥里東北角新起的森林公園就已有模有樣,綠林深處有人家,一座座新灶壘起,農家樂設施日漸豐富。在村莊景區化建設大潮中,聯豐村鄉村旅游發展邁開了步伐。據介紹,下一步,村里還將新建一座3A級旅游廁所和停車場,聯豐村商賈名人“同柏故里”這一“文化顏值”也將得到進一步裝點,目前,聯豐村已與嘉興市檔案館對接,計劃打造村史館。
推動美麗鄉村“由點到面”延展,“點”上美起來還遠遠不夠,還要將“美麗效應”推出去。就在不久前,一群市外女子特意穿上旗袍來到王祥里,撐著油紙傘,留下一組極具江南特色之美的寫真,引起網友熱議。4月29日至5月1日,聯豐村還舉辦首屆王祥里“村游節”,游客在“食、趣、美、玩”幾大饕餮美食單元中,盡情“尋美王祥里”。
美麗庭院: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讓美麗鄉村從“一處美”邁向“一片美”,2014年下半年開始,聯豐村就在南湖區率先開始了優美庭院建設。
“坦白說,這樣的大投入、大變動,建設初期也常常聽到村民的質疑聲與反對聲。”老百姓頗有微詞甚至不予以配合,如何應對?李正峰表示,聯豐村的做法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建好基礎設施,實打實“美出風格,美出水平”,老百姓眼見為實,無需多說就會自行加入到“美美與共”的行列當中。
小橋流水邊,一棵櫻桃樹已果實累累。李正峰笑稱,等果子熟透了還可摘一顆來嘗嘗,這些果樹、花草,都是老百姓裝點自家庭院時,為了更好地搭配美感而自發種上的,游人、村民可一同欣賞,這樣的場景更讓鄉村之美多了幾分“大同社會”的精神內涵。
“公家”領域都打扮得如此細心,“自家”領域就更不用說。透過青磚黛瓦間的格窗看村民各家庭院,一院一景讓記者由衷感到驚艷與羨慕:房前屋后的空地種著果樹、花卉等綠植,花壇、空地邊緣都圍上了竹子編織的籬笆,井然有序又與整體環境協調一致;村民對廢舊物件的改造越來越得心應手,舊磚舊瓦變成別致的圍墻和花壇,柴木竹棍堆成不同的花樣造型,各種各樣的創意層出不窮;院里的雞鴨住在竹子、木頭專門搭建而成的“小屋”與“小院”中;門前掛著木牌,上書家風家訓……“老百姓真心、用心、細心打造與維護生活的美,這不正是《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和樂之景?”談及此處,李正峰頗為得意地說,不少村民都反映,對比豬舍拆除之初建筑垃圾堆積成山的“一塌糊涂”,現在的環境宛若住在天上一般。
美麗田園: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村的田園有何不同?”李正峰這么一問,記者才留意到,聯豐村的田園果然很有“個性”,特點就是每一塊田地都具有功能性,種什么品種、鄉間小道如何劃分都具有“設計感”。
李正峰講起了這背后的因果:豬舍拆除后,部分土地雖種上了桃樹苗木,許多問題卻也浮出水面,許多農戶年齡已達60至70歲,勞力已不足以支撐其在田里耕作,許多年輕的農戶則前往城鎮打工,良田面臨無人耕種的窘境;對此,聯豐村開始了“美麗田園”規劃,土地流轉后,通過轉租的形式,讓農戶不想種的田匹配上了想種田的人。區別于其他地方的大戶成片轉租,聯豐村的地是以1200元1畝的價格小塊小塊承包給城里人“領養”。“許多城里人租地的目的,已不再是傳統的種植與產收,而是通過小區塊耕種體驗回歸田園的自然美,我們的轉租模式就是針對這樣的需求‘對癥下藥’。”
“農田有了主,可如果其隨心所欲種植,破壞區劃,‘美麗’二字就望塵莫及了。”李正峰表示,對此,聯豐村對每一塊田地進行了規劃。村里立規矩,百姓來執行,無論是本地村民種植還是外來者轉租種田,都要嚴格按照每一塊農田的“規矩”來,比如一條條溝渠需修建得筆直、美觀,蔬菜也不可亂種一氣,而是要盡可能一株一株對齊。按照設想,到了春天,村里就會開滿大片的桃花與油菜花。而到了收獲季節,則隨處可見江南水鄉金燦燦的稻子。
這樣的模式不僅能讓老百姓在“自治”中參與村里的各項事務,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也能開拓市場,帶動“美麗經濟”,把環境優勢變成發展優勢,讓村民在生活環境改善的同時腰包也鼓起來。
記者手記:
行走在這樣一處美景中,我感到,讓新時代的鄉村美起來,真是一件“難事”,讓土地醒過來、資本動起來、人心聚進來,不只是下“大功夫”就能完成,更要做足“細功夫”;同時,我又感到,新時代的鄉村美起來也是一件“易事”,找到一條符合村子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徑,因村制宜,合各界之力而為之,正如聯豐村的蝶變之路,何愁鄉村“顏值”不高,何懼“鄉韻”“鄉愁”丟失?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