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晚6時15分,溫嶺市橫峰街道馬鞍橋村簽約現場,村民蘆某在核對一些細節后,鄭重地在拆遷協議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至此,簽約率達到100%。這標志著溫嶺市全域改造產業升級實驗區建設一期簽約圓滿收官。
全域改造產業升級實驗區建設是溫嶺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產業轉型,拓展城市空間的迫切需要。馬鞍橋村是實驗區建設中的第三個改造村,也是最后一個試點村,改造共涉及山前施、徐家2個自然村,拆遷戶271戶。
自去年11月27日全域改造工作組進駐,到4月28日全面完成簽約任務,共153天。在這5個多月的日日夜夜里,工作組全體人員始終保持著飽滿旺盛的干勁,積極發揚“5+2”和“白+黑”精神,白天上門走訪調查,晚上入戶做思想工作。
為確保簽約進程,馬鞍橋工作組分成7個攻堅小組,每晚集中匯報進展情況,通過匯報、交流,各組相互學習、揚長避短,工作的針對性更強。施法明是一組的工作人員,也是馬鞍橋村干部。他發揮自身多年當村監會主任的豐富經驗,日夜走訪,不辭辛苦地做好政策解釋和矛盾調解工作。“在他以及全組人員一個半月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這組跑出了5天內簽約38戶率先完成整組100%簽約的全域改造‘加速度’。”一組組長王輝感嘆道。
面對拆遷改造帶來的各種利益矛盾和復雜問題,工作組堅持深入群眾聽民意,時刻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出發點。徐家自然村位置較為偏遠,距離馬鞍橋村指揮部約20分鐘路程,部分村民來往不便。為方便群眾上門咨詢和簽約,工作組深入該區塊設立了一個一線服務站。工作人員現場辦公、全天候作戰,不少干部帶上行李連續幾天吃住在服務站,一心一意做好群眾工作,把與群眾的距離從“20”分鐘拉近到“2”分鐘。
以“媽媽式”服務推進工作開展,上門服務讓群眾零跑腿。村民王米林不久前在街上被助力車撞折了腿,需要臥床休養,不能到現場簽約。在了解其特殊情況后,工作組與公證人員一起在夜里“送貨”上門,為他提供了無微不至的服務,資料準備、簽名按押、視頻公證等全部在王米林病床前完成。
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引領作用,助推改造加碼提速。葉劍國是一名普通村民,今年剛剛因為心臟手術花了一大筆錢,家庭經濟比較困難。一開始,他們一家對全域改造工作很抵觸,工作人員多次上門也沒見到人。經過走訪,了解到黨員葉興友是他二叔,跟他家關系較好,工作組便動員葉興友幫忙做工作。通過幫助葉家解決實際困難等打出的感情牌、溫情牌,最終成功實現簽約。
首批三個村簽約完成后,橫峰街道將繼續按照“一年全力拆遷、兩年產業入園、三年基本建成”的要求,加快推進一期工業園區和安置小區建設,并在3個村推進的基礎上,帶動后續7-10個村,梯度推進全域城市化進程,為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轉型貢獻橫峰力量。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