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再一次吹響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號角。同時,指出要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衢州市作為浙皖閩贛四省邊際中心,長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三大經濟區交匯的重要節點,境內山清水秀、空氣清新,位列全國九個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之一,擁有發展全域旅游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和比較優勢。
全國人大代表、衢州市委書記徐文光表示,浙皖閩贛四省自古以來山水相依、地緣相近、聯系緊密,特別是四省交界區域,生態條件優良、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既是國家東部地區生態屏障,也是旅游風景名勝聚集區,還是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但相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比較滯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對比較突出。創建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對于構筑國家東部生態屏障、推動生態地區轉型、深化生態文明建設、踐行“兩山”思想,意義重大。
對于李克強總理在3月5日上午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生態”相關內容,徐文光都十分關注。如健全生態文明體制;塑造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強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改革發展的支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等。
徐文光表示,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涵蓋范圍廣,綜合效益突出,典型示范意義較強。不論是從區域協調發展、還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抑或是生態安全保障來看,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的創建都具有重要意義。
由此,徐文光建議:
——盡快批復《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總體方案》,便于四省早日實施。
——建立部級統籌協調機制。因協作區建設涉及4省19個市123個縣(市、區),以及多個國家部委,建議建立部級協調機制,由國家旅游局、國家發改委牽頭成立協作區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協調中央部委合力解決協作區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協調支持重大項目推進。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打造1小時跨省城際軌道交通圈。按照交通先導理念,謀劃建設四省邊際區域城際軌道交通網絡體系,打造1小時跨省際軌道交通圈;落實旅游差別化用地政策,支持生態旅游開發。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鼓勵四省積極試點研究建立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產業投資基金,推動協作區重大設施建設、生態保護和產業創新。
據了解,徐文光代表建議的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位居長三角、海西、珠三角三大經濟區的地理幾何中心,范圍涉及浙皖閩贛四省19個市123個區縣,規劃面積約23萬平方公里,占四省總面積的43%左右,涉及總人口近4300萬人。
早在1986年,為推動經濟合作、產業發展、互促共贏,浙皖閩贛四省就成立了經濟協作區,主要由福建南平市,浙江金華、麗水、衢州市,江西撫州、上饒、鷹潭、景德鎮市,安徽黃山市等九市組成,這是一個開放式、全方位跨區域經濟聯合組織。自協作區成立以來,各成員市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協作,并取得明顯成效,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礎。
為順應互聯網時代、高鐵時代、消費升級時代新要求,更好發揮生態資源、旅游資源、文化資源等優勢,探索區域協調發展、均衡發展、綠色發展新路子,2014年11月,由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四省人民政府共同發起申請,建議設立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