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堅持綠色發展道路上,要鼓勵發展新興產業,也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讓產業發展“綠”起來,才能有效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才能讓綠色發展真正成為引領推進鎮海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把生態環境視為最大民生,接連把“生態環境整治”和“生態驅動”列為首要發展戰略。這幾年成為我區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成效最好的時期。“十二五”以來,累計投資100多億元,實施了58個生態環境整治重點項目,186個重點工程,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但我們也要看到,當前我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仍不平衡,環境壓力依然突出,環境治理體系基礎仍需著力完善。
十九大把“美麗”提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關鍵詞,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也提出“美麗浙江”建設奮斗目標。繪好“美麗”藍圖,離不開更加整潔的人居環境、更加優美的城鄉環境、更加和諧的生態環境。對照鎮海“四驅動四提升”戰略要求,面對群眾生態環境新期待,唯有拉高標桿、對標爭先,只爭朝夕、久久為功,才能實現鎮海綠色變革,夯實“港口強區、品質之城”建設基礎,推動鎮海發展走進生態文明新時代。
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開啟鎮海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根本在于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按照“綠色、循環、低碳”要求,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著力破解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實現經濟、人口、資源、環境間的動態平衡。
加強生態環境監管是關鍵。各鎮(街道)、各部門要緊盯生態環境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層層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以釘釘子精神下大力氣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要嚴格執行生態資源環境執法監督制度,整合環境執法力量,及時遏制和查處破壞生態資源環境行為。
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共同推進的良性機制是保障。要嚴格責任追究制度,貫徹好“綠色審計”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守住生態紅線;要完善公眾參與機制,依法及時準確披露環境信息,讓公眾在知情的基礎上充分表達、參與、監督;要提高企業生態文明建設主體意識,將生態文明與企業生產有機融合,真正做到綠色發展。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熾熱的民生情懷,更是堅定的歷史擔當。以此次“環保督政問企”專項行動為契機,辯證把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一定能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奇跡”,為鎮海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綠色支撐。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