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湖州市農業局獲悉,為全面推進現代漁業綠色發展,加快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日前,我市制定并出臺《湖州市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實施方案》,在全省率先開展水產養殖尾水全域治理。
據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各類養殖水域面積78萬畝,其中湖泊、水庫、河溝等水域養殖面積18萬畝,池塘養殖面積60萬畝。其中,德清是全省最大的內陸水產養殖縣,該縣水產養殖面積20萬多畝,養殖尾水污染問題較為普遍,去年3月底,該縣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全域漁業養殖尾水治理,加快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通過前期摸排,確定了1500個尾水治理點、 17.7萬畝治理面積。“看,魚塘排出的養殖尾水經過層層處理進入濕地潔水池,明顯變得清澈透明了!”近日,站在自家養殖場的田埂上,德清縣鐘管鎮東舍墩村養殖戶吳建榮興致勃勃地介紹著養殖尾水循環處理技術。順著吳建榮指的方向,記者看到,潔水池中種滿了水生植物,池水清澈見底,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儼然一個水清景美的濕地公園。“水質好了,魚病也少了,不僅每年能節省60%的魚藥費用,產量還增加了20%。 ”吳建榮笑著說,由于循環水養出來的魚幾乎沒有泥腥味,他養殖的黃顙魚成功打入北京市場,批發價比一般養殖場每斤高出近1元。
這是德清開展全域漁業養殖尾水治理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德清已完成治理1333個,治理面積15.1萬畝,全縣養殖尾水水質明顯改善,漁業養殖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治理,排放尾水懸浮物、總氮、總磷等含量大幅下降,基本能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準。《方案》提出,今年3月底前,各縣區將發布實施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劃定禁限養區,全市養殖的湖泊、水庫、河溝劃為禁止養殖區;東西苕溪、長湖申線、湖嘉申線等全市主要河道兩側300米內,太湖水域沿岸3公里內水域劃為限制養殖區。同時,以規模場自治、連片養殖集中治理等形式,建立沉淀池、過濾壩等養殖尾水處理設施,應用物理和生物凈化處理技術,實現循環水再利用或達標排放。加強農田保護管控,進一步調整養殖布局,優化養殖結構,努力實現減量提質和減排增綠。推廣多品種混養、魚菜共生、稻漁綜合種養等生態養殖模式,提升池塘水質原位修復能力,促進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水域環境改善。
根據《方案》,今年全市力爭完成尾水治理22.54萬畝,通過試點示范帶動整體提升,重點治理東西苕溪和環城河兩岸陸域延伸區域核心區3.37萬畝,太湖沿岸3公里范圍內3.3萬畝,德清縣率先全面完成尾水治理任務3萬畝;明年,全市要完成尾水治理20.66萬畝,確保尾水治理無死角、全覆蓋、出形象,全域實現水產養殖尾水循環利用、達標排放,助推現代漁業綠色發展。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