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嘉興港區為了讓霧霾天氣少一點、晴好天氣多一些,港區堅決打響“藍天保衛戰”,努力打造“港區藍”。在大力推進“五氣共治”的工作中,港區牢牢抓住化工園區廢氣治理這個重點,以工業廢氣治理為抓手,以智慧環保建設為基礎強化源頭管理,以“治氣聯盟”和第三方污染治理為突破創新治理模式,助力港區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檢測數據顯示,2017年港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綜合兩站為80.5%,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PM2.5年均濃度為37,同比下降11.9%。
科學精準治理
“廢氣治理是港區環境治理的重點,必須在把脈問診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對癥下藥。”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廢氣治理規劃先行,針對重點廢氣治理問題,港區堅持專家聯動,籌建成立專家庫,引進“國千”人才,建立了港區院士工作站,利用專家的技術優勢,服務于企業的污染治理。
為摸清化工園區廢氣現狀和底數,實施精準治理,2017年6月,港區研究出臺了《嘉興港區臭氣廢氣整治行動實施方案》,8月,港區又委托清華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編制了《“十三五”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實施方案》,這些實施方案為治氣找準了治理方向。
同時,為尋求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減排途徑,港區率先探索建設LDAR體系。早在2013年,港區就試點開展了5家工業企業建立LDAR,強化對無組織VOCs的控制。
2017年,港區LDAR工作實現再提升。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港區化工園區涉及VOCs的36家企業已實現了LDAR全覆蓋并已經全部完成每年兩次泄漏檢測與修復。同時,全區34家企業共建檔點位35萬余個,全年累計檢測57萬點次,共發現泄漏點4931點次,泄漏率僅0.857%。
“隨著近年企業不斷深入推進泄漏檢測工作,港區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泄漏狀況持續改善,目前,LDAR工作正逐步向企業精準減排方向發展。”該負責人告訴記者。
強化源頭管理
“當前,利用互聯網+技術,大力發展智慧環保,利用智能監測設備和移動互聯網創新環保管理新模式是大勢所趨。”該負責人稱。
在智慧環保列為全國試點的情況下,港區依托中國航天集團打造“智慧園區”的契機,大力實施“智慧環保”工程建設,一期項目確定以邊界空氣監測建設、綜合辦公管理系統建設及數據管理平臺等重點工作任務。
目前,港區智慧環保一期項目綜合辦公平臺開發及beta版測試已完成,新建的西北超級站實現數據接入,同步智慧園區平臺聯調并上線,進行化工園區大數據收集和管理,為園區廢氣管控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園區26個小型空氣站已全部安裝到位,助力“五氣共治”。
該負責人表示,作為全省首套傅立葉紅外監測站,它結合現有的空氣自動監測站,將對氣體的溯源、企業高空排放、應急事故處置等方面為港區提供更全面的技術支持。
為科學精準治理VOCs廢氣,港區還率先在嘉興市范圍進行安裝VOCs在線監控探索,目前嘉興石化完成在線升級,佳潤、三江、興興、金利、南洋萬事興和曉星完成建設并聯網,信匯、泰地、固廢中心和合盛等4家企業正在進行基礎建設。
創新治理模式
為了破解重點廢氣治理難題,港區在2016年成立了“嘉興港區大氣污染防治聯盟”,選取嘉興石化等園區內6家石油化工類企業作為廢氣治理與控制試點工作單位,給予技術扶持和資金補助。
記者了解到,試點工作開展以來,3家技術支撐單位派出專家12場次配合環保部門對6家試點企業實地調研,在核查試點企業整治方案的基礎上,實地查看每家企業的生產情況、廢氣治理設施、污染物排放等情況,全面分析企業工業廢氣污染源頭。
而針對人員力量不足的問題,港區積極引進第三方,協同進行污染治理。根據前年出臺的《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試行)》,港區建立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機制,充分發揮專業化環保服務公司的管理經驗和治污技能,提高治污效率,提升環境治理水平。
“大力推進環境監測市場化,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管市場化,是對現有環境監察技術服務和執法力量不足的有效補充,能夠實現對重污染高風險行業日常生產階段的現場服務和監管。”該負責人表示。據了解,目前在港區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治污企業有10家,其中廢氣治理企業有2家, 廢氣LDAR的企業有5家,廢水治理企業有3家。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