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月2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錢祎 沈晶晶 梁國瑞 胡笛)“你心中的‘詩畫浙江’是什么樣的?”連日來,記者穿梭在會場和代表委員駐地提問,得到不少有趣的回答:“一幅山水畫”“小橋流水人家”“顏值和氣質并存”……解讀“詩畫”二字,每人都帶著情調。如果說“美麗”包羅世間萬象,使人感到愉悅美好;那么“詩畫”則多了一層浪漫,給人帶來無窮想象。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共建共享“詩畫浙江、美好家園”,展現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浙江畫卷,綠水青山成為浙江一張亮麗的金名片。“建設美麗中國”的動人夢想落地到浙江,不僅是天藍、地凈、水清的美好生活,還有了更鮮明的浙江特色。
“詩畫浙江”該展現何種風情,如何建設?帶著諸多美好期許,代表委員們立足現實,憧憬未來,暢所欲言。
全域景區化 風光更秀美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按照全域景區化的目標要求,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城市、國家公園,力爭到2022年全省有10000個行政村、1000個小城鎮、100個縣城和城區成為A級景區。
這個目標如何實現?象山人的經驗是因地制宜、海陸聯動。“省里提出建設大花園,象山則要建設海上大花園。”省人大代表、象山縣長黃煥利說,過去幾年,象山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推進美麗城區、美麗集鎮、美麗鄉村、美麗田園、美麗海島全覆蓋。
反復閱讀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抓好大花園建設的內容,黃煥利代表說:“象山的特色是海,島、礁、灘涂應有盡有。為展現‘山海風貌、田園風光、半島風情’,象山實施村莊‘一戶多宅’清理改造,80%的村莊已完成,累計建成各類示范村144個;加強‘城市雙修’,按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標準和內涵推進現代化濱海城區建設,全面補齊生態環境短板。”
在大花園已成為現代化浙江普遍形態的當下,省政協委員、浦江縣農業局黨委委員高安忠認為,要打造全域景區化,還要城鄉聯動,補齊小城鎮環境短板。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種不平衡不充分也體現在生態環境上。”高安忠委員認為,城鄉協調包括空間格局、生態環境等方方面面,“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展開,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推進,使城鄉真正融為一體。”
在浙江,一場遍及全省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浪潮風起云涌,眾多小城鎮舊貌換新顏。通過這個生機盎然的新窗口,可以看見補齊全域美麗短板、構建城鄉和諧環境在浙江的演繹。
高安忠委員說,浦江秉持城鄉一體、全域整治的要求,在全域景區化藍圖中,把一個鄉看成一個點,并加以串聯,不但對集鎮主要街巷的沿街房屋外立面統一改造,還投資建設農貿市場、景觀長廊、夜景燈光秀等一大批項目。
文化是靈魂 韻味更凸顯
幾天前,浙江首批14家旅游風情小鎮正式命名。省政協委員、舟山市旅游委員會主任曹泓覺得,這正體現了“詩畫浙江”的韻味,“區別于特色小鎮,旅游風情小鎮的個性標簽是風情。這種風情體現在山水背后的歷史文化,可以是粉墻黛瓦、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也可以是祭祖、賽龍舟等傳統民俗。”
“詩和畫要延伸到海洋文化,舟山也會出現很多成熟的風情小鎮。”曹泓委員今年帶來有關“兩條船”的提案,“一條古帆船,一條郵輪,是海洋特色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代表。我建議深度挖掘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和歷史,打造好這兩條船的文化。”
“詩畫是一種很美的意境,極具江南水鄉特色,對浙江在美麗的基礎上有了更精準的定位。”她說,有山有水的地方很多,只有抓住文化特色才能脫穎而出,“山清水秀的風景被賦予體驗式的感受、厚重的文化底蘊,才能凸顯不一樣的韻味。除了景點本身,旅游線路中的故事和背后的歷史文化更需要被挖掘,我們的思路還可以再開闊些。”
感受到特色文化帶來的可持續發展動能,省人大代表、江山市大陳鄉黨委委員汪衍君也把目光聚焦于此。
“美麗鄉村美在哪兒?美在故事,美在文化內涵,缺了文化就是缺了靈魂。”他說,這文化不是工廠化、格式化的,也不是模仿的,而是獨特的,能傳承最經典的故事和最樸素的情感。
大陳的村民們可能說不上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但提起村歌《媽媽的一碗大陳面》《大陳,一個充滿書香的地方》等,每個人都能娓娓唱來。汪衍君代表說:“我們還要把鄉村傳統文化寫成故事、排成戲,讓人留下更深刻記憶。有生命力的文化,最終能為農村社會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美麗惠民生 花園更長效
如今,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的浙江,怎樣實現更長遠的夢想?
“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任務依然艱巨’,綠色發展的道路永無止境。”省政協委員、省水利廳治水辦主任朱法君認為,站在新時代,浙江要把環境整治攻堅戰轉化為持久戰,內生動力是要惠民,“把提升環境與發展產業結合,把美麗的環境變成百姓增收的資源,大家就會自覺維護。這才是真正建立長效機制,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到實處。”
朱法君委員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全面實施生態文明新政”“人人成園丁、處處成花園”。“這都要求我們建立長效機制。”他說,“在剿劣后,重心要移到完善河長制,實施湖長制,探索灣(灘)長制上來。我去過麗水蓮都區大港頭鎮古堰畫鄉,那里在治水拆違后把生態經濟培育成發展新動能,讓百姓共享生態紅利,是建設大花園的典范。”
這條路也是很多地方的共同選擇。看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湖州、衢州、麗水等市打造“兩山”理念示范區,省人大代表、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潘文革激動地說:“綠色經濟是余村發展的最大優勢,也是余村人堅定不移的發展道路。”
潘文革代表來杭前,村里剛通過一項全新的“村民行為準則30條”,包括禁燃煙花爆竹、限用化肥農藥、垃圾不落地等。他表示,今后仍需探索形成生態環境增收惠民、再反促建立長效機制的良好循環,“要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做精做優生態產業,把‘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做到極致。”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