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大武夷天池美麗如畫。
“走,我們去看看。”福建省光澤縣峰巒疊翠,林鳥群噪。循著小路,李坊鄉鄉長趙紅玉來到李坊鄉和止馬鎮交界處的一個水質監測點,西溪在這里順流而下,在光澤縣城關與北溪交匯而成富屯溪,再朝著東南方奔騰100多公里后與另一條河流交匯,便是福建的母親河——閩江。
“上游給我們的是Ⅰ類水,我要確保給下游止馬鎮的水不能變成Ⅱ類。”去年上任以來,這個水質監測點成了趙紅玉最大的牽掛,因為,水質已成為將來考核、提拔的又一關鍵指標。
根據《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去年8月起,福建在莆田市和閩清縣、仙游縣、光澤縣試點建立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不只是趙紅玉,光澤縣縣委書記、縣長,以及8個鄉鎮的黨委書記和鄉鎮長,共18個主要領導干部都將接受生態審計。時間跨度為近3年,重要事項要縱向追溯或橫向延伸,副職也得在職責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這下,光澤的領導干部們坐不住了。
以生態視角審視自己的決策行為
對各級決策者,這是必考科目,還必須拿高分
什么是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以前離任只算經濟賬,現在還要再算一筆生態賬。”對趙紅玉而言,生態審計審的是李坊鄉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大氣污染防治這五大類指標在任期內的變化情況。
考核這五大類,是根據光澤的自身稟賦定的。光澤地處閩贛兩省交界的南平市,人口僅15萬,但自然資源豐富,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有28萬畝、緩沖區有10萬畝位于其境內,森林覆蓋率78.85%,111條大小溪河交織成網。
生態底子好,并不等于經濟基礎好。由于區位處于劣勢,好項目都不愿意來。靠山只能吃山,無奈之下,發展只能靠自然資源換取。
“以前只要能把項目引進來就算本事了,至于是什么項目,那時候很難去講究。”領導提拔主要看GDP,GDP又得靠項目來拉動。于是一批以傳統木竹業、礦石加工等資源消耗型為主的項目被引進來。全縣木竹加工類企業最多時超過百家。
創辦于1998年的光澤滬千人造板公司,曾經是光澤縣的支柱企業之一,最高時上繳稅利2300萬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12.3%。可換個角度看,一條年產5萬立方米纖維板的生產線,每天就要耗費掉木材近300噸。
2008年,南方發生冰凍雨雪災害,光澤境內高海拔植被幾乎“全軍覆沒”。先有產業消耗,后有自然災害,兩者相加,光澤縣的森林覆蓋率降到64%的歷史低谷。森林覆蓋率的下降,直接帶來的就是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的下降。兩年后一場暴雨洪災,光澤縣城被淹過半。
洪災暴發無疑敲響了警鐘。痛定思痛,2012年光澤下決心關閉了滬千人造板廠。同時,建設“中國生態食品城”的思路逐漸明晰,縣里決定以肉雞加工為主,水飲料加工、淡水魚養殖加工、中藥材等為輔,形成食品特色產業。
“生態審計實際上要求我們首先必須以生態視角審視自己的決策行為,發展不能靠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而是通過做大自然資源資產總量,實現經濟效益轉化。”光澤縣縣委書記陳敏輝說,對于全縣各級決策者,這是必考科目,還必須拿高分。
倒逼干部成為生態保護的“守門員”
工作更重質量,保護實現可量化、易核實、能追溯
既然是考試,那就有考官。“盡管此前在市里的部分鄉鎮進行過試點,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作為一項處于試點階段的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還需在實踐中摸索。”南平市審計局局長陳建新出任審計組組長,壓力不小。
第一個難點是摸清家底。要審計,總要有上任與離任的情況對比。原來的家底如果不清楚,那怎么審?審計組摸索出兩個辦法,一個是“巧”辦法,綜合各部門各種數據,疊加比對,擠出數據水分,消除數據打架。第二個則是“笨”辦法,比如說一個山頭,衛星影像沒有樹,林業部門作業圖則有,那就有疑點,審計人員逐一到現場核實。一年下來,光澤生態審計的主審、南平市審計局計算機審計中心主任高賢亮瘦了20斤。
第二個難點是審計要包含哪些具體條目。根據各部門職責和閩北的實際,審計組把各項工作進行梳理,細分出一個個題目,形成《鄉鎮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操作指引》。隨后,一個新評價辦法出爐,以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評價指標完成情況表、自然資源資產管護責任狀履行情況表、政策制度落實情況表等“三表并行”的評價法初見端倪。
“事還是那些事,以前完成就交差了,現在更看質量,不可能渾水摸魚了。”35項考核指標中的11項涉及林業,都與李坊鄉林業站的工作有關。站長施基展說,要審計干部,就得有詳細的工作記錄,造林何時開始、怎么種、有沒有驗收、何時撫育、有無護林員,這些情況都得一一即時準確登記,上傳到縣里研發的動態監控平臺,逐一核實,發現問題立即整改。由此,生態保護實現可量化、易核實、能追溯。
“動態監控讓審計結果得到充分運用,也讓鄉鎮干部有了審核成本的觀念,倒逼其切實發揮生態保護‘守門員’的作用。”陳建新告訴記者。生態審計啟動兩個月后,第一份審計報告擺上了光澤縣主要領導的案頭,其中包括6條建議和42項主要問題,這些問題迅速得到整改。此外,通過審計,一年來,光澤縣共發現116起相關違法行為,38名相關人員被追究責任。
說起2015年底查處的一起典型案件,光澤縣紀委書記黃河十分痛心。光澤縣紀委在查處一起案件時發現,此前兩任縣水利局水政監察大隊大隊長在任職期間,鸞鳳鄉富屯溪十里鋪河段非法采礦行為不斷,這兩位大隊長都未履行職責立案查處,累計造成礦產資源破壞價值高達1000萬元。“因為沒能及早發現,對生態資源造成較大破壞,相關干部也被嚴肅追責。這個事提醒我們更加重視平時的動態監控,把生態破壞消除在萌芽階段,對干部也是一種保護。”
促使鄉鎮尋求綠色發展道路
守住綠水青山還不夠,還要讓其變成金山銀山
不久前,經李坊鄉水工站原站長陳小平的據理力爭,市水利部門最終同意,把一個投資193萬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的驗收日期從今年9月推遲到明年2月。老陳的理由是,汛期施工增加投資不說,工程質量也會帶來一定影響,必須等汛期結束再進行主體部分施工。“一定得爭下來,不然將來萬一出問題,領導被追責,我也脫不了干系。”
去年,一個外地企業看中了李坊鄉的水質,決定投資3000萬元在李坊建一個鰻魚養殖場,項目征遷協議已經草簽了2/3,縣里的生態審計工作試點開始啟動。經過激烈討論,考慮到會對西溪水質產生影響,鄉里忍痛終止了這個大項目。
顯而易見,生態審計給基層干部套上了金箍。可是,會不會引發另一種問題——是不是只要守住綠水青山就夠了?
“當然不行,全鄉還有300多貧困人口今年要脫貧,發展的任務依然繁重。”趙紅玉坦言,生態審計讓發展變得更加慎重,這個“家”真是越來越難當了。
如何找到好項目,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確實讓鄉鎮干部們頗費思量。“找出優勢所在,開發綠色產業”成為共識。李坊鄉決定以境內的神山景區為龍頭,結合生態農業開發,準備把全鄉打造成一個大的生態農業與旅游景區。今年鄉里花大力氣改善基礎設施,目標是把神山景區升格為AAA級。
“搶”到適合當地的項目也不容易。今年春節期間,李坊鄉多次與當地一位在外經商的村民溝通,成功把他的種桑養蠶及加工項目留在了本地。項目投資額1.1億元,將建設桑園基地500畝以及養殖車間,制絲、織綢生產用房。有了這個項目的帶動與輻射,鄉里引導十幾個貧困戶種起了桑葉。“將來,這些桑園還可以納入‘農旅結合’的大局中,讓貧困戶從旅游業中再獲得一份收益。”趙紅玉說。
對光澤來說,審慎發展就是走綠色發展之路。據統計,2016年光澤全縣食品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85%;今年1—11月食品產業產值增長10.9%,對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95%。當地人嘗到了綠色發展的甜頭。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