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環保緊箍咒,念好生態文明經。
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連日來,紹興市環保戰線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圍繞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結合自身工作提出新思路,謀劃新舉措。大家紛紛表示,要以統籌的理念構建生態保護體系,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構建系統性保護網
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生態保護也告別單打獨斗,越來越講求整體性、協同性和系統性。
“要在更高的站位、以更寬的視野、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紹興市林業局局長韓柏昌說,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是紹興未來林業現代化建設要遵循的根本準則。
“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是人類生存的根基,發展林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韓柏昌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紹興林業要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用統籌的理念大力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全市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嚴格林地、濕地等各類生態用地保護,全面推進“森林紹興”“品質林業”建設,為打造“美麗紹興”增添綠色本底,為紹興“兩個高水平”建設貢獻林業力量。
構建系統性的保護網絡,也是市委副秘書長、市農辦主任鄒歡昂從十九大報告中讀出的真諦。在他看來,報告中“‘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表述,這為農辦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鄒歡昂說,下一步,市農辦將全域推進農村景區化,把農村全境整體打造成一個大景區、大花園,讓廣大農民在希望的田野上創造美好生活。整合綠色資源,以曹娥江、浦陽江、古運河、嶺北-東白湖-通源-鏡嶺-巧英山區一線現有公路為骨架,構建綠色生態大走廊,以會稽山國家森林公園、諸暨香榧國家森林公園、五泄國家森林公園、南山湖國家森林公園、白塔湖國家濕地公園及東鑒湖、沃洲湖、東白湖等主要保護區塊為主體,打造我市美麗鄉村核心區塊,使之成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和諧共生的新樣板。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農業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在市農業局總經濟師馬芹標看來,紹興生態環境要系統性保護,推行綠色農業不能缺席。正因為如此,今后一個時期,紹興的農業部門將廣泛采用生態物質循環、農業生物學等綠色農業技術,推動紹興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同時,推行綠色農業行動,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化使用,打造更多的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從根子上減少對大量土地的污染,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堅守生態保護紅線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劃定不可逾越的紅線,生態保護要堅守這最基本的底線。
“‘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十九大報告給國土部門的任務,很明確。”紹興市國土局局長陳偉軍說,紹興下一步要做的,是以綠色發展的理念,統領國土各項工作,大力推動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具體來說,紹興國土部門下階段將重點做好自然資源的確權登記,對紹興境內的山水林田湖草進行詳實的調查,在此基礎上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劃將精確地劃定全市需要保護的基本農田,強化基本農田的永久性保護力度。
在學習十九大精神時,市水利局局長張憲疆同樣注意到報告中的“紅線”二字。
“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控排污總量。”張憲疆說,這是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劃定的“三條紅線”,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了堅守紅線的重要性。作為地方水利部門,全市水利系統下階段將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著力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強化“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完成全市河道治理120公里,河湖清淤600萬方。
作為紹興300多萬人的飲用水源地,湯浦水庫在紹興生態環境系統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紅線’意識要扎根在庫區每個工作人員心中。”紹興市湯浦水庫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施練東說,為推動十九大精神在庫區落地生根,庫區正在將紹興已全面實施的“湖長制”做實做細,制定“一庫一策”方案,建立起從區、縣(市)到鎮到村的多級湖長制。除了52平方公里的一級保護區,下階段庫區將重點治理對象集中在水庫上游408平方公里的二級保護區內,與柯橋、上虞、嵊州三地的政府部門聯手,對整個上游地區進行調查,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同時精準施策,強化水源地保護區的保護力度。
改革環境監管體制
強有力的環境監管體制,是生態文明的有力保障。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美麗中國’,這也正是紹興要打造的目標。”紹興市環保局局長張永明表示,未來,紹興將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繼續按照“環境執法最嚴城市”和“五個一律”的標準,切實加大執法力度。同時,紹興還將推進環保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環境巡查督察制度;深入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環境“大數據”等試點,建立第三方環境監測制度;完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建立以“水氣土綠”為核心的“生態報表”發布機制。
“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學習十九大報告后,紹興市環保局生態處處長馮忠寶堅定了對紹興所走的生態文明建設統領之路的信心。去年,紹興成立美麗紹興建設行動辦公室,并在全省率先發布了《“811”美麗紹興建設行動方案(2016~2020)》,以“到2020年建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為總體目標,啟動了十一項專項行動。“‘811’行動目標都定得很高,今后我們要加快實施步伐,盡快完成任務。”
構建強有力的環境監管體制,對環境污染違法犯罪行為的嚴懲重罰,不能缺位。
“十九大報告提出,‘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這些表述為執法部門加強環境問題的執法,增添了更大的底氣。”紹興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支隊長駱衛星說,公安部門為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將更加積極主動加強與環保部門及相關部門的聯動,不但對破壞環境的嚴重違法犯罪案件加強事后懲處,還會更積極地提前介入。目前,我市已建立起紀委、環保、公安、監察等整治生態環境聯席會商制度,今后要進一步加強與環保部門及其他執法部門聯動聯勤,探索創新機制,更有效地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