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玉環市以學校為小切口,將生活垃圾分類實踐融入基礎教育體系,圍繞規范管理、習慣養成、宣教輸出“三位一體”,全方位、滲透式開展“垃圾分類”“綠色低碳”等生態教育,以“小群體”“小單元”帶動垃圾分類的“大潮流”,采取了以下措施:
精心謀劃抓管理,有力保障分類工作常態長效
堅持定點對接促規范。專門印發相應配套文件,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局領導“條抓塊統”分片聯系、 每名局機關干部分配“一所中小學校、兩所幼兒園”定點對接。2022 年以來,局機關全體工作人員聯系學校指導相應工作 90 余人次,覆蓋學校 100%;
夯實硬件底座促提升。進一步明確學校公用經費按一定比例用于分類工作,加大投入采購垃圾分類配套設施,制作印發宣傳手冊、小模型,并結合校園文化規劃,通過選地布局、功能設計、標語上墻等方式創建“拉風吧”學習實踐點,對標打造拉風“校園一角”。截至目前,印發宣傳冊 10000 余份,制作小模型 2000 余個,學校建成“拉風吧”30 余個。加強督導考評促落實。
深入實施常態化督查機制,推動構建“機關督導巡查、學校對標自查、班級交叉互查”的監督檢查格局,確保檢查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并與學校考核賦分掛鉤。截至目前,已舉辦中小學“垃圾分類始于心 持之以恒在于行”主題活動 300 余場次,評選垃圾分類小明星、低碳先鋒等 200 余人次。
多管齊下抓習慣,全面推動實踐活動出新出彩
聚焦源頭減廢減量。發動全市學校參與“無廢學校”“光盤行動”等創建工作,大力倡導綠色采購、綠色辦公。實施食堂精細化管理,及時跟蹤調研學生需求,動態調整優化菜譜,從供給端減少指尖、舌尖上的浪費。截至目前,已成功創建市級無廢學校 15 所,垃圾分類 A 級食堂 24 個。
聚焦過程分類回收。創新“雞毛換糖”兌換新模式,注重日常、抓在經常,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如陳嶼中心小學設置“星卡兌換超市”以卡換物;城關四中以班級舊物、廢紙回收等志愿服務兌換“校園幣”,活動累計發放 3 萬余張校園幣,兌換文具等實物 2000 余件。
聚焦末端變廢為寶。堅持灌輸“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這一環保理念,結合科技嘉年華、課后服務等項目課程,舉辦“垃圾分類+勞動教育”“ 廢物變寶”手工創意活動,用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學生資源節約意識。截至目前,共組織中小學生勞動技能大賽 1000 余場次。
以點帶面抓宣教,引導促進環保理念入心入行
強化教師引領,當好“拉風”示范帶頭人。充分發揮廣大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以“玉新語”工作為載體,成立青年教師垃圾分類專題宣講團,定期開展知識培訓和宣傳普及,組織技能大比拼、現場知識競賽等活動,不斷提升教師的宣教能力。截至目前,共組織專題培訓 200 余場次、培養專業講師 100 余名、舉辦各類宣講活動超 2000 場次。
強化學生參與,當好“拉風”服務代言人。組建“小紅萌”等品牌志愿服務團隊,緊密圍繞學生特點設計服務項目,引導學生參與環境衛生、垃圾分類等社會實踐。2022 年以來,組織中小學生深入村居(社區)、農村文化禮堂等地開展各類活動 2000 余次,參與志愿者達到 3萬余人次。
強化社會協同,當好“拉風”潮流主人翁。發揮環保能源公司、垃圾焚燒發電廠、科普館等資源場所作用,開展實地參觀學習活動,邀請現場技術人員傳授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的專業知識,家校社多主體、多維度同頻共振,營造起“人人有責、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目前與 20 余家企業、場館形成定點聯系,已舉辦體驗活動 100 余場次。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