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當地生活垃圾“無處可去”的燃眉之急,海鹽縣通過城鄉統籌,一體化布局,積極探索集餐廚、廚余與生活垃圾焚燒一體化協同處置的綜合處理模式。經多方考察求證,光大環保能源(海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鹽光大)在海鹽是成功落地。海鹽光大由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落地,總投資額人民幣約7億元,2017年11月8日正式開工,于2019年3月建成并投入運營,內含生活垃圾焚燒設計處理規模為800噸/日,餐廚垃圾設計處理規模為75噸/日,廚余垃圾設計處理規模為100噸/日,配套建設生活垃圾應急填埋場。該項目自動化程度高,采用技術先進的處理工藝及設備,大大降低投資及運行成本,資源化利用率及其產生的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均有顯著提升,在臭氣處理、基礎設施、生產管理、能源物料互補等方面都具有開創性意義,為“垃圾革命”的順利推進提供強有力的終端處置保障,同時也完美的詮釋了綠色發展與經營效益的共贏之道。
合址同建,一體化布局
海鹽光大以餐廚等有機垃圾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協同處置為技術背景,通過設施共用、技術協同、原料互補,實現有機垃圾與生活垃圾焚燒在能源物料上的“你來我往”和工藝技術上的“互聯互通”。在建設過程中實現了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運營。在運營過程中實現了基礎設施、技術工藝、能源物料間的“深度耦合、互聯互通”。相比獨立項目,一體化協同處理模式進一步節約土地資源、建筑布置得以優化,建設投資費用降低約69.86%。也大大降低了后期運營的攤銷成本,其中,人工成本費用降低約28.57%,電耗費用降低約60%(按噸餐廚單耗12kW·h/t計算),蒸汽消耗費用降低約73.71%(按噸餐廚蒸汽(180℃,0.6MPa)單耗70kg/t計算),運輸及處置成本降低約95%,提高盈利能力,達到了降低總造價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雙贏目的。
圖:中央控制室
創新技術,一體化協同
超凈排放焚燒處理工藝
海鹽光大生活垃圾焚燒煙氣排放執行標準優于歐盟2010標準和GB18485-2014,氮氧化物指標低至75mg/Nm3。煙氣凈化系統采用“SNCR+旋轉噴霧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噴射+布袋除塵器+SCR+濕法脫酸+GGH”組合式煙氣凈化工藝,煙氣排放達到超凈排放標準。
廢水全回用滲濾液處理工藝
其配套建設滲濾液處理系統總設計規模400t/d。產水需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業用水水質》(GB/T19923-2005)中敞開式循環冷卻系統補充水標準和《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項目采用光大自主研發的滲濾液第三代處理技術:預處理+調節池+厭氧罐(IOC)+A/O池+超濾+化軟+TUF+RO,濃水采用DTRO處理,滲濾液處理系統產水率高達80%。
超高標準飛灰填埋技術
其配套生活垃圾應急填埋場按照“柔性填埋場+上部鋼結構廠房”方案設計,采用雙層防滲結構,防滲系數達到×cm/s,并采用“電極格柵法”形成滲漏檢查系統,實現防滲層完整性在線監測,確保填埋場安全。在紅線內實現飛灰轉移,保證飛灰不出廠,運輸風險幾乎為零。
有機垃圾一體化協同處理技術
海鹽光大餐廚垃圾項目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協同處理,采用國內先進的“分揀破碎+制漿沉砂+壓濾除雜+三相分離+全混厭氧發酵+沼氣提純納管或沼氣入爐摻燒”餐廚垃圾處理工藝,實現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近100%,無害化處理率100%和90%減量化處理。
海鹽光大采用廚余垃圾與餐廚垃圾協同處理工藝,針對廚余垃圾的特性,結合餐廚垃圾的共性,尋求兩者有效的結合點,形成完整的廚余垃圾處理工藝。實現廚余垃圾“三化”處置率近100%。
海鹽光大生活垃圾污水經過處理后產生的沼氣與餐廚垃圾處理項目以及廚余垃圾處理項目中溫厭氧處理后產生的沼氣通過凈化提純后,作為清潔能源,納入市政管網,實現資源化利用。
圖:協同工藝流程圖
協同臭氣處理,打造“無臭車間”
該模式中,除臭設備采用了與垃圾焚燒共用臭氣收集設備以及“酸堿兩級洗滌+光催化”臭氣處理工藝兩套設備來對餐廚垃圾處理工程中產生的臭氣進行收集并處理。正常情況下,臭氣被收集至垃圾倉內后,由一次風機抽到爐內進行焚燒,有效解決了餐廚垃圾處理加熱過程中散發的惡臭問題,經實際運行車間已實現“經得起聞”的標準。相較于“堿洗+生物除臭+光催化”的除臭工藝降低約98.25%能耗。
打造“花園式”垃圾焚燒廠
“人在園中走,廠在林中藏”。海鹽光大把環境保護放在先,把員工身心健康放在前,整個廠區呈現綠樹成蔭、生機勃勃的景象,吸引了周邊居民、學生和學者前來參觀,還利用空間布局特點,設立了員工宿舍、食堂、籃球場、健身房等場地,豐富員工生活,并成功獲評“國家級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單位”“浙江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浙江省工業旅游示范基地”,截止2022年10月累計接待各類參觀近七千人次,無信訪、無投訴發生。海鹽光大贏得了發展優勢和百姓口碑,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真正為國內垃圾發電的發展和化“鄰避”、實現“鄰利”起到了示范作用。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