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施天文是樂成街道垃圾分類辦的副主任,工作之初負責環衛工作的施天文,在2013年便開始兼任垃圾分類的推廣工作。十年間,樂成街道從幾個小區里建成的幾個垃圾分類亭到如今的共創建成功省級標準、溫州市級標準垃圾分類示范小區45個,省級標準的垃圾分類示范商業街共四條,樂清市級標準的商業街共32條。2020年,樂成街道更是創成了垃圾分類省級標準的示范片區。
“垃圾分類,第一步是要讓大家有地方去分,所以垃圾分類四分亭的建設,是垃圾分類工作開展的基礎,但這類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小區里常常會遭遇一些阻礙。”施天文說。以東浦二區為例,施天文向記者講述起了垃圾分類亭建設的難處和難點。
“在東浦二區還沒未開始老舊小區改造的時候,我們便已經關注到了這個小區,趁著老舊小區改造的東風,我們立即上馬了垃圾分類亭的升級計劃。”施天文說。為改造前,在東浦二區小區內共有七、八個垃圾投放點,許多垃圾都因為垃圾投放點承載能力有限而溢出,隨意拋擲在周遭,給人一種臟亂差的環境氛圍。而原本建設新的垃圾分類亭本是好事,但卻收到了一些居民的強烈反對,原因就在于垃圾分類亭距離他們房子太近,擔心影響他們的居住質量。“我們那時候挨罵都是常事,很難聽的話都聽過,但是工作要推進,還是只能一次次的苦口婆心!”施天文說。而在進行多達6次的調解會議之后,東浦二區的垃圾分類亭才算正式落地。
經過幾個月的試運營,居民們發現這個外觀看起來高大上的垃圾分類亭確實沒有什么異味,也有專人每日清運,所處的位置也是十分適合大家處理垃圾的,便再也沒有了怨言。而通過后續一次次地跟進宣傳,那些曾經反對建設,看見垃圾分類辦的工作人員就不開心的居民們逐漸松開了鎖緊的眉頭,開始熱情的跟施天文一行打起了招呼。“作為干了20多年環衛工作的我來說,我知道垃圾分類亭的干凈整潔與否都是居民所關注的難點痛點,所以在建設開展之初,在同理心的驅使下,我們便有了許多譬如分類亭的整潔保持、垃圾車清運的時間設定等工作預案,最大限度地去改善居民們的生活質量。”施天文介紹。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居民們驚喜地發現每個垃圾分類亭每天都會有專員去保障清潔衛生,并且進行除臭工作。垃圾分類亭不僅提供了垃圾分類的功能,干凈整潔的外觀也讓他們更能接受這個新事物,更加樂意加入的垃圾分類的行動中去。
“建設是前端工作之一,有了這個分類亭,我們去宣傳垃圾分類才有了基礎。”施天文說。好不容易修好亭子了,而又有許多居民開始在每個垃圾分類的垃圾箱里隨意丟棄,并振振有詞地說:“誰知道你們運輸的時候還有最后處理的時候有沒有混著來,還不如我就這樣丟著方便。”為了打消大家的這些顧慮,并且將垃圾分類前端工作做扎實,施天文在其他小區的垃圾分類亭建設之余,在已經建成的小區內開始巡回講演,他自己制作垃圾分類的PPT,在每個小區內講演,并且時不時去小區里逛逛,看看垃圾分類成效,并勸阻一些隨意丟棄的居民,而在一段時間下來,收獲了十分顯著的成效。
“我隔三差五的都會去一些小區里面逛逛,看到大家遵循垃圾分類規則,在垃圾分類亭里正確的分類垃圾,我就會有一種滿足感。”施天文說。在接下去的工作中,施天文的工作重點依舊在改造和宣傳中,為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不懈地奔走宣講。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