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2月2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孫璐)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經濟綠色發展報告2018》中表明,浙江綠色發展指數位列全國第一。
“浙”里環境獨好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十余年來,從“綠色浙江”到“生態浙江”再到“美麗浙江”,浙江通過制度創新改革、通過生態保護激活資本活力,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
排污權交易“撬動”綠色經濟發展
多年來,浙江各地聯合多方力量在排污權交易、生態保護補償等方面進行實踐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助推了企業經濟發展。
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省份之一的浙江,也是全國排污權交易最活躍的區塊。2018年1月,因在排污權資產化上的探索與創新,玉環市獲批“省級排污權資產化試點”,成為浙江省第一個排污權試點縣級市。
為實現排污權的價值化,當地機構創新打造符合“綠色信貸”政策的服務模式、信貸方式和產品,大力支持符合經濟轉型升級要求企業的發展,配合初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開展排污權抵押貸款工作。
排污權抵押貸款(圖片來源于網絡)
記者從玉環市環保局了解到,從2017年玉環首筆50萬排污權抵押貸款上線辦理開始,當地逐步完善排污權質押貸款和排污許可證抵押貸款的流程,排污許可證貸款模式也逐步被企業和銀行認可。2018年實際已經完成發放16筆,金額總計3850萬元,其中最高的一筆金額達到了850萬元。
貸款的成功發放,不僅能有效盤活企業的無形資產,解決企業的融資難題,也推進了當地一證式監管體系建設,助推了當地綠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生態布局 美麗河湖助推美麗經濟
2018年,浙江啟動實施藍天、碧水、凈土、清廢行動,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到城鄉角角落落。截至目前,浙江省已累計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10個、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5個、國家生態市2個、國家生態縣39個、國家級生態鄉鎮691個。
在治水方面,自2013年開展“五水共治”以來,浙江的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建設美麗河湖,也成為了新時代美麗浙江“大花園”建設和人民更加美好生活提出的必然要求。
開化縣依托錢江源頭優質山的水生態資源,以馬金溪流域生態化改造為切入點,打造以“馬金溪百里黃金水岸帶”為主軸,集漫游、休憩、親水為一體的“黃金長廊”,沿線已形成了戲水游、特色民宿、動漫游、農事體驗游、花卉觀賞游等旅游新業態,盡顯“綠富美”。
百里金溪畫廊——馬金溪
治理模式也在改變,南潯創新謀劃“百漾千河”綜合治理項目,多部門組成聯合體,簽訂PPP項目合同,改變了長期以來單一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水利投融資模式,切實發揮市場作用,調動社會資金力量,實現政府、社會資本和公眾共贏。
持之以恒推動“千萬工程” 帶動美麗鄉村經濟發展
溪水縈紆,流水潺潺,勾勒出一番江南水韻的風姿。體驗干塘清淤、捉魚,體會鄉野情趣……浙江省實施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也收獲了豐厚果實。2018年,該工程榮獲了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
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浙江日報記者 胡元勇攝
安吉縣魯家村,曾是貧困落后的小山村,從“五改一化”工程(改廁、改路、改房、改水、改線和環境美化),到“雙十村示范,雙百村整治”;從率先開展“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到發布全國首部鄉村治理地方標準,按照安吉實行的鄉村環境整治行動一步步“穩扎穩打”,如今的魯家村環境變美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每天都有紛至沓來的游客前來參觀和取經。
德清禹越三林村,作為德清縣首個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通過搭建“項目-資源-人才”平臺,在景區運營、業態植入、招商引資等方面實行捆綁合作,給當地帶來了可喜的經濟收入。
三林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金華創新推出“二次四分”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從源頭上探索出了一條實現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治理新路。去年世界環境日,《金華市農村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實行,它是省內第一部、全國范圍內領先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地方性法規,同時也是當地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的具體體現。
2月19日,我省首個垃圾分類藝術館在金華金東區江東鎮六角塘村開館
水質好轉、河流變清,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在全民呵護下,我省繪就了一幅幅美麗的綠色畫卷。浙江的“綠水青山”轉換成“金山銀山”,給老百姓帶來了真正的生態紅利。
2019年,浙江省十項民生實事中對“創建‘美麗河湖’”、“ 推進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工程”、“垃圾分類”等內容制定了詳細的工作目標。“人人成園丁、處處成花園”,在未來新的征程中,浙江將不斷推進綠色發展,全面譜寫“大花園”建設的新篇章。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