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8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仲瑤卿 通訊員 朱智翔 施項 晏利揚 )日前,金華出臺施行了《金華市流域水質生態補償實施辦法(試行)》和《金華市流域水質生態補償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補償辦法》和《補償細則》),率先建立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通過“誰受益、誰補償”的方式,強化各地流域水環境保護屬地責任,持續改善流域水質。
浦江翠湖
縱向獎懲變橫向補償
破除原有機制弊端
2016年,金華率先出臺《金華市流域水質考核獎懲辦法(試行)》和《金華市流域水質考核獎懲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獎懲辦法》和《獎懲細則》),獎“好水”,罰“差水”,試行兩年來,金華市財政共計支出1.25億元,有效督促了各地水質穩定提升。
但是,隨著水質不斷提升,《獎懲辦法》和《獎懲細則》較低的獎勵門檻和懲罰標準,使得符合獎勵條件的縣(市、區)越來越多,而應予罰款的地方卻越來越少,激勵、倒逼的作用日趨減弱,已不能滿足新時期鞏固提升治水成果的需要,不能成為高標準推進治水工作的高效“指揮棒”。
為了進一步“調動全域治水積極性”,切實發揮激勵、倒逼作用,“更進一步、更快一步”推進治水工作,金華根據十九大“要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的要求,圍繞國家、省出臺的一系列鼓勵建立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文件精神,將行政味更濃的上下級考核轉變為市場化更重的上下游補償,制定實施了《補償辦法》和《補償細則》。
“《補償辦法》和《補償細則》的制定實施,把過去上級對下級考核式監管,融入了下游屬地對上游屬地的自發式監督,直接關乎水域流經縣(市、區)的經濟利益,能更好地調動全域治水的積極性。”金華市治水辦(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說。
婺江雙龍大橋
評價更嚴標準更高
聚焦水質持續改善
更好地調動全域治水的積極性,《補償辦法》和《補償細則》具體是如何規定的,又有哪些創新呢?
更聚焦于水質持續改善。《獎懲辦法》規定水質達到Ⅰ類、Ⅱ類的斷面有獎勵,而達到功能區要求的Ⅲ類斷面則水質改善情況只需與去年同期相比。而《補償辦法》則明確,對于水質達到Ⅰ類、Ⅱ類的斷面及達到功能區要求且水質相比前三年保持穩定或好轉的Ⅲ類斷面,下游縣(市、區)人民政府給予上游縣(市、區)人民政府經濟補償,水質越好得到的補償金額越多;反之,水質超標或變差,上游則需要付給下游補償金,水質越差付出的補償金額也越大;市界出境斷面實行市人民政府與縣(市、區)人民政府的“雙向補償”。
水質評價更為精準嚴格。《獎懲細則》和《補償細則》都實行“3+X”污染因子評價,其中“3”都是指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磷等3個金華江流域主要污染因子。但“X”,《補償細則》則把《獎懲細則》16項指標擴展到18項指標中超標最嚴重的污染因子,范圍更大、要求更高。
在此基礎上,《補償細則》還新增了由污染因子濃度乘以水量得出的污染量,配套了評價標準。“通過基于評價標準的污染因子濃度和污染量來綜合評價水質,計算補償金,更精準、嚴格,也更有說服力。” 金華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錢益躍表示。
白沙溪
每月監測核算 定期通報考核
發揮生態補償更多更大作用
頭頂是灼灼烈日,腳下是粼粼水面,戴著大草帽的水質取樣員黃穎飛近日來到金華市區東關大橋,細致取樣后,再經過檢測,他手中的水樣,就成為評價水質情況好壞的指標之一。
除了手工監測,還有自動監測,只有通過手工監測和自動監測相結合的方式,才能科學評價水質情況好壞,才能作為金華市流域水質生態補償的依據。目前,金華全市有21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每4小時會自動生成一次水質數據。
監測人員和第三方機構將對采樣水的24個指標進行數據分析。根據監測分析的水質情況,流域水質生態補償資金每月核算一次,依據每個交接斷面的月均監測數據和市水利局提供的月均水量,計算該月的補償金額,并于年底統一結算。
每月核算,年底結算。“我們經過了多地調研,認為按月考核的方式更有助于推動流域屬地的常態化治水工作。”金華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周懷中說。
下一步,金華市政府除了按月開展流域水質生態補償核算外,還將把每月流域水質生態補償情況第一時間通報給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并登報公示,接受公眾監督,營造“你追我趕、不甘落后”的治水高壓態勢和良好氛圍。同時,流域水質生態補償情況也將與領導干部實績考核考評掛鉤,進一步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問責力度,已經離任的也要終身追究責任。
“開展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就是要推動治水由‘治標’向‘治本’轉變,由‘粗放’向‘精細’轉變,由‘突擊’向‘長效’轉變,由‘達標’向‘提標’轉變,努力在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上更進一步、更快一步,為全省乃至全國水環境治理提供更多金華樣板、金華元素。”金華市治水辦(河長辦)相關責任人說。(照片來源:金華市環保局、浙江新聞攝友團)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