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月18日訊(通訊員 高英)什么是禹越人記憶里的年味?記憶中的年味是小隊里出人出力選個太陽高照的日子聚集在一兩戶人家門前忙活著打年糕,家家戶戶抓鬮排隊,小孩們就圍繞在門板旁等著大人切年糕頭解解饞。
近日,結合東港村文化禮堂活動,東港村幸福鄰里聯合禹越鎮(zhèn)民政辦、禹越鎮(zhèn)社會工作站、東港村婦聯、東港村團支部追尋老底子的味道,用竹子“搟’年糕。對年味的追尋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奶奶們用柴火生起地灶,在灶頭上擱上大木桶,便開始蒸糯米粉?!罢簟焙苡兄v究,在糯米粉倒進去之前需在斗上繞一層絲綿,防止糯米粉掉到鍋里。老師傅再一層一層地慢慢加進去糯米粉。不一會兒,木桶上便開始冒出一層層蒸汽,兩個大叔端起木桶將里面蒸好的米糕一下子倒在門板上。一股糯米的清香散開,大家吆喝著“起干”,只見倆“大漢”拿著一根大毛竹,一人一頭開始“搟”起來?!昂龠?,嘿呦”兩個人的頭上直冒汗珠。
見過打年糕,沒見過“搟”年糕,看著這陣勢,“德小青”按耐不住,擼起袖子跟著老師傅的節(jié)奏“搟”起來。反反復復“翻身”搟三遍后,發(fā)現看似簡單的“搟”,更需要的是技巧和力氣。然后切成四大塊,每人一塊揉按,接著拿年糕布把年糕裹成一個大長條,用線切塊,剛切下來的年糕頭還沒沾到桌子,就被圍觀的小朋友“叼”在嘴上,嘴巴鼓鼓地叫著好吃。多出來的年糕頭,村民們會用來做元寶,用來祈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遷,有的地方不再用手工來做年糕了,改用機器打年糕,但沒有了熱熱鬧鬧的打年糕的場景,總歸缺少了過年的那種氛圍。“每年“搟”年糕,“搟”的是年味,“搟”的是熱鬧,機器年糕總不如手工“搟”的年糕有嚼勁、那樣好吃!”“德清嫂”志愿者姜阿再一邊給年糕點紅,一邊笑瞇瞇地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