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天臺縣“水域保護管理多跨協同”數字化平臺,收到一封來自該縣綜合行政執法局推送的反饋函。縣水利局水土保持與河湖事務中心負責人隨手一點,關于某河段灘地內堆放種植土的處置情況躍然眼前。
據介紹,該數字化應用平臺上線一年來,首次實現了河湖“四亂”問題在線閉環處置,不但構建了涉水問題處置“線上辦”“掌上辦”和“最多填一次”,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更厘清了水域管理界限。
“水域保護管理多跨協同”應用上線
天臺水域分布廣、河道多,境內有73座水庫、1112條河道,河道總長度1900多公里,重要山塘108座,全縣水域總面積達96平方公里,河道管理呈現點多、面廣、線長的特點。同時,當前水域管理問題集中,亂堆、亂占、亂采、亂建等“四亂”現象禁而不絕;水域管理界限、水域問題處置責任主體、監督主體不清晰;部門協同不順暢,問題處置不及時;社會公眾投訴舉報涉水問題缺少窗口等,從而造成水域管理任務重、管理難度大。
為推動涉水監管從“九龍治水”變“握指成拳”,把天臺的河湖建成“生態河”和“數字河”,天臺縣水利局上線“水域保護管理多跨協同”應用,構建了河湖一張圖、云協作閉環管理、公眾護水平臺三大子場景。通過業務流程再造,橫向協同涉水部門,縱向聯動省市縣三級,提升涉水問題處置效率,筑牢防風險、保平安、護穩定的水域安全防線,實現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張圖,河湖家底“一清二楚”
點開“水域保護管理多跨協同”應用,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河湖一張圖”子場景。
這張圖猶如一個“展品”豐富的展館,全縣水域分布、涉水工程、行政分區、流域水系、河長分布等數據,清晰地展示在眼前。水文信息系統、浙江水管理平臺、環保水質監測平臺等至少12個數源系統平臺的接入,更大大提高了水源數據的豐富度和顆粒度。同時,為全面描繪該縣水域整體畫像,該子場景還拓展了地圖瀏覽、分析計算、視角切換、統計分析、全局搜索等功能,可及時捕捉違規闖入、漂浮垃圾、違規涉水、違規排水等事件,實現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和水安全“一圖盡收”。
一張圖“展館”構建了“監測一張網、數據一個庫、設施一張圖、管理一平臺”四位一體的水利監管網,明確了水域臨水線及水域管理范圍線,有效破解了水域管理界限不清晰的痛點。
云協作,河湖問題“橫縱見底”
涉水問題上圖管理后,如何能夠以涉水數據為支撐,厘清部門間的職責權限,實時掌握全域涉水問題發現處置動態,實現“全域一體”的協同治理?
該應用搭建了云協作子場景,橫向對接“互聯網+監管”系統,以問題上報、預審、受理、整改、復核、銷號等流程為應用基礎,實現與縣綜合行政執法局、臺州市生態環境局天臺分局等9個部門涉水問題的協同處置。縱向通過對接基層治理平臺系統,協同全縣15個鄉鎮,將涉水問題在線推送至鄉鎮,由鄉鎮進行整改反饋,打通“省市縣鄉鎮協同最后一公里”,筑牢多層級、一體化的水安全防護體系。此外,為確保問題推送后,能按期協同整改,還建立了“紅黃綠”三燈整改銷號機制,實現處置閉環。
據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全縣的河道巡查責任人可隨時隨地打開手機,地圖定位上報涉水問題,選擇問題整改協同模式,將整改結果包括整改時間、整改內容、現場整改照片、整改結果附件及定量信息等上傳至該子場景,完成協同治理。
目前通過該應用,涉水問題協同處置時間下降70%;非法采砂等重大協同問題由1個月減少為10天;逾期整改時限由半月減少為5天。
眾護水,實現公眾參與“多元覆蓋”
針對公眾舉報涉水問題渠道單一,群眾參與治水、護水的認同感和滿意度不高等問題,該應用搭建了公眾護水平臺子場景,通過“河湖問題我來報、河湖美景我來享、河湖知識我來學”三大板塊,打通社會各界問水、護水、管水、建言獻策的數智通道,并整合全縣河湖、旅游、文化等多種資源,提供水韻風情、親子嬉水、濱水綠道、垂釣野趣等一鍵查詢功能,方便公眾出行。
目前,該局不斷對“水域保護管理多跨協同”應用平臺進行迭代升級,繼續拓展政務數據共享開放范圍,提升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支撐服務能力,完善整改銷號賦燈機制,確保涉水問題識別更科學,處置更規范,真正推動水域保護管理的全方位聯動。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