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省泰順縣作為國家生態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森林覆蓋率達76.88%,是浙江省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縣之一。境內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動植物占浙江省動植物種類的50%以上,擁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植物14種。
多年來,泰順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扣高質量發展,保護好生物多樣性,促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
加強瀕危物種救濟,摸清物種家底
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全國首個生物多樣性院士專家工作站,系統開展黃腹角雉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野外監測、基因檢測和棲息地改造研究。
通過多年努力,建成1200多平方米的黃腹角雉野生馴養場,成功突破瀕危鳥類孵化和育雛技術難關,掌握黃腹角雉等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技術,黃腹角雉野外種群數量由最初的30多只發展到500多只,成為全國唯一的黃腹角雉保種基地和原產地人工繁育基地,獲評“2021—2025年中國動物學會瀕危動物保育示范基地”。
2020年,泰順縣打破以往只在保護區內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局限,與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開展合作,在全省率先開展全域生物多樣性系統調查,正式邁出了從區域保護向全域保護轉變的堅定步伐。
調查團隊共采集植物、大型真菌、昆蟲、水生生物等標本1.6萬余份,并一一建立物種名錄和 DNA條形碼數據庫。發現昆蟲新物種——泰順帶扁蠟蟬,發現泰順植物新記錄4屬53種,發現一種浙江省魚類新記錄——厚刺光唇魚,發現大型真菌浙江省新記錄3種。
在烏巖嶺自然保護區開展的最新綜合科考中,確認高等植物249科977屬2371種,記錄脊椎動物34目103科349種、昆蟲25目221科1308屬2245種,發現植物新種3個(浙江垂頭薊、浙南木樨、黑果石楠),新增保護區動植物新記錄439種。
保護自然空間,做強生態產業生態
大搬遷是泰順山區的特色做法,也是助推農戶增收致富、加快生態修復、放大生態優勢的重要舉措。2018年來,從“一鎮帶三鄉”到“無區域生態移民”再到“生態大搬遷”,泰順縣不斷升級搬遷模式、優化扶持政策、統籌改善人與自然關系。浙江“消失”30多年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小靈貓蹤跡在泰順被發現,正是人與自然、人與物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體現。
泰順縣積極打造生物多樣性資源產業鏈,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依托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優美自然景觀,發掘、利用本土特色生物資源,拓展生物多樣性產業規模,建立“生物多樣性+產業”共贏發展模式。打造了泰順三杯香、泰順獼猴桃、泰順楊梅等一批地理標志產品(證明商標),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到16.16億元,帶動約5.5萬農戶增收、戶均年增收約1.8萬元。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