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21年中國氣候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平均大氣自凈能力指數為3.2噸/天/平方公里。相比2013年 “大氣十條”實施初期,指數偏高12.3%。相較于全國平均值,東北中南部、華北北部等地指數偏高,新疆西南部和中部局地、四川中部局地則偏低。
這些數據意味著什么?如何認識好、利用好區域大氣自凈能力指數,為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助力?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降水偏多及風速偏大是指數提升主要原因
大氣環境本身是具有自凈能力的,可以稀釋和清除大氣污染物,但受到溫度層結、風向、風速、濕度等多種氣象要素的影響。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高級工程師梅梅告訴記者,大氣自凈能力(Atmospheric Self-cleaning Ability)綜合反映了大氣對污染物的清除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氣運動對污染物的通風稀釋作用,可以理解為大氣邊界層內的空氣平流運動對大氣污染物濃度的稀釋過程;另一方面是降水對污染物的濕清除作用。
大氣自凈能力指數越大,說明大氣對污染物的清除能力越強。公報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平均大氣自凈能力指數較2001年—2020年平均值偏高12.4%。
梅梅解釋數值變化的主要原因時表示:“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平均降水量為672.1毫米,較常年偏多6.7%,降水日數、累計降水量較2001年—2020年的平均值偏多,特別是北方降水顯著偏多,降水量居于歷史第二位。同時,2021年全國的平均風速較2001年—2020年的平均值偏大。因此,大氣環境對污染物的水平輸送能力、總體擴散能力,還有降水對污染物的濕清除作用相對較強,這些使得2021年全國大氣自凈能力總體偏強。”
翻看《2020年中國氣候公報》,其中2020年全國平均大氣自凈能力指數為4.2噸/天/平方公里,而2021年的數據為3.2噸/天/平方公里,為何差異較大?
梅梅表示,這主要是由于之前采用的是地面氣象觀測,受云量在夜間觀測數據限制,只能以14時大氣自凈能力指數代替日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天中大氣對污染物的最大清除能力。2021年國家氣候中心對數據和方法進行了改進優化,可以每小時分辨數據,因此能夠得到大氣自凈能力指數的日均值,由此造成兩套數據之間的差異,它們之間并不具有可比性。
大氣自凈能力指數低
不代表各地“治氣”工作不到位
公報顯示,2021年,東北中南部、華北北部及內蒙古東部、海南大部、四川西部、西藏大部、青海南部等地的大氣自凈能力均高于全國平均值,在3.6噸/天/平方公里以上,大氣對污染物的清除能力較強。新疆西南部和中部局地、四川中部局地大氣自凈能力小于1.6噸/天/平方公里,大氣對污染物的清除能力較差。公開資料顯示,新疆西部等地區的大氣自凈能力連續3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大氣自凈能力可以理解為“天注定”,其指數的地區差異與各地的大氣污染源排放沒有關系,也并不意味各地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不到位。
梅梅指出,地形對風速的空間分布影響較大,高原山地的風速大,盆地谷地的風速小。比如四川盆地,西邊有青藏高原,南邊有云貴高原,北側還有秦巴山脈,它的海拔高度落差很大,在1000米—4000米范圍內,所以無論是冬季風環流還是夏天西南的夏季風環流,四川盆地位于背風區,常年處于小風、靜風狀態,因此自凈能力相對較差。同樣,新疆等指數較低值的地區都對應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會顯著影響大氣自凈能力的主要構成因子——風速。
相比四川盆地和新疆大部地區,川西高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南區,高海拔使得其日照充足,年平均風速大,它的混合層也得以充分發展,大氣的通風擴散能力比較強,大氣自凈能力也因此得以提升。
指數較低地區需要采取更嚴格減排措施
努力克服“先天不足”
雖然大氣自凈能力一定程度上由當地氣象條件決定,主要反映的是“先天”客觀因素,但是用“人為努力”去克服“先天不足”更為重要。
從這個角度講,充分認識好、利用好大氣自凈能力指數,能為提早實施大氣污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據。
區域大氣污染的形成,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總量起決定作用。梅梅告訴記者,當兩個地區大氣污染排放量相當時,要實現同一個空氣質量目標,大氣自凈能力指數較低的地區需要采取更嚴格的減排措施。
“城市建設規劃不合理、高層建筑過多和扎堆聚集,都有可能導致局部地區的氣象條件發生改變,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條件就可能會增多。所以從‘人為’的角度講,要優化城市內部生態功能布局,在做城市規劃時要了解所在地區常年的大氣自凈能力水平,根據‘先天’條件,來合理制定城市產業發展規劃和污染減排政策。在規劃時,要科學預留城市通風廊道,減輕高層建筑對局地氣候的影響,為大氣污染物擴散凈化預留空間。”梅梅補充道。
另外,研究指出,大氣自凈能力指數可以用于量化氣象條件變化對空氣污染的貢獻,從而在排除氣象因素后,評估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的實施效果。其次,對大氣自凈能力指數的預測可用于反映未來影響大氣污染擴散的天氣形勢和氣象條件(也稱為大氣污染潛勢),為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做好準備。
據悉,早在2017年原環境保護部與中國氣象局就建立了相關領域的合作機制,前期階段,將大氣自凈能力指數與次季節氣候模式相連接,預測未來近40天的大氣污染潛勢。2019年,中國氣象局開始利用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大氣污染預測系統,逐日滾動預測未來62天的大氣污染過程,并與生態環境部開展定期會商,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撐。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