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照,新枝抽芽。越過冬天,下渚湖煥發春的氣息。“不施粉黛”的原生態景觀,是這里最大的魅力。
“江南最大天然濕地下渚湖總面積達36.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4平方公里。這原生態美景的背后,蘊藏著巨大的碳匯能力。”下渚湖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沈全播說,“碳匯”指生態環境(森林、濕地、土壤等)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近年來,下渚湖街道不斷挖掘濕地碳匯資源,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去年成功創建浙江省首批低(零)碳試點街道和首批林業碳匯(濕地碳匯)先行基地。“到2025年,下渚湖濕地水質植被修復面積可達2250畝,碳匯量預估可達到3.4萬噸以上。”
去年以來,下渚湖街道全面發展低(零)碳經濟,轄區內“美麗生態”加速向“美麗經濟”轉化。去年底,德清泰鑫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的減碳和循環再生項目成功獲批,目前已具備年處理3萬輛報廢汽車的能力,投產后預計年增銷售收入2億元,企業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節能降碳能力大大提升。企業相關負責人直言,街道的生態環境和碳匯能力是項目落地的關鍵。
據悉,下渚湖街道根據國家濕地公園規劃要求,細化了濕地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五大區塊的功能。目前,濕地紅線范圍內農業養殖全部清退。此外,“河湖健康體檢”、“水下森林”生態修復、“生態綠幣”等機制的組合實施,統籌推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濕地內的珍稀動植物提供了優質的生存環境,也進一步提升了現有濕地碳匯能力。
下渚湖街道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泉江東表示,下一步,街道將認真貫徹落實全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綠色低碳共富”目標,深入推進山湖入城、景城相融發展戰略,發揮濕地資源優勢,重點做好資源保護“固碳”、濕地綠化“擴面”、質量提升“增匯”,形成“水下水上”一體化固碳增匯模式,同時以爭創國家5A級景區為契機,積極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共同探索濕地碳匯核算標準體系制定,切實推動綠色健康發展。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