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2日的《錢江晚報》
1986年3月5日,對孔勝東來說是很特別的日子。學雷鋒日當晚,22歲的他在家門口第一次擺出修車攤。
1991年2月23日,孔勝東第一次登上《錢江晚報》,那時他已堅持5年義務修車。
1993年3月2日,錢報頭版頭條是《孔勝東,了不起!》。導語寫著:無論風霜雨雪,無論嚴寒酷暑,一只“為民服務”的紅燈,周末之夜總在那里亮著……
時間走到2022年,中山北路440號的門牌已經換了好幾塊,那個修車攤還在。毛估估,修車近4萬輛了。
孔勝東手機里存著每一位聯系過他的錢報記者的電話,至少有7位。
“感謝所有錢報記者這么多年對我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孔勝東說。
最冷的冬天
又見孔師傅
孔勝東從彼時的“小孔”成了如今大部分杭州人熟悉的全國勞模孔師傅,他和錢江晚報的緣分,也一直延續著。“我認識很多你們報社的記者。”
有關孔勝東的點滴,錢報一直不曾落下,他也一直關注著錢報的每一步。
直到現在,孔勝東開的28路,車廂里每天的《錢江晚報》不會少。錢報推出小時新聞客戶端時,他和許許多多的公交人一起成為第一批忠實用戶。
12月25日,2021年最后一個周六,前一晚寒潮抵達杭州。白天,雪花飄落,很冷。
晚上7點不到,在無遮無擋的中山北路和屏風街交叉口北口,一條寫著“杭州公交孔勝東志愿服務隊”的橫幅背后,十多輛自行車已經整齊地排好了隊。
“你這車什么問題啊?”每當有人推著要修的自行車過來,身穿一身藍色工裝的孔勝東都會問上一句,然后告訴他們,“十點之前來取車就好。”
好些人索性就等在一邊,和孔師傅聊家常。
住在武林新村的詹先生騎著后輪會“咯吱”響的自行車過來了。
“你之前干過汽修吧?我看你毛專業的嘞!”詹先生看著孔勝東使用工具的手法,用杭州話篤定地問。
“是啊,我剛開始是在公交公司客車廠當鉗工的。”說起來,三十多年前,詹先生和孔勝東還是一個系統的,一個是貨運,一個是客運。
“剛開始讓我去公交,我以為是當司機,一聽是搞乘務(售票員),我就不去了。”詹先生說。
平時偶爾也坐孔勝東的28路公交車,詹先生只知道這是杭州有名的司機,卻不曉得孔師傅開公交之前還當過售票員。“我還真不知道,那時候覺得一個男的去當售票員沒面子。”詹先生說。
孔勝東不這么想:哪里缺人,那我就去哪里好了。
當無人售票開始,公交司機緊缺之后,他又考了駕照,繼續扎根一線。
他的車上總是常備風油精、報紙、地圖等等,以備乘客不時之需。這一點,是錢報倡議的。
開始義務修車,初衷樸實又簡單。
有一天晚上,孔勝東從朋友家回去,路上自行車壞了,沒找到修車的地方。“我騎著癟胎回家。”1986年興起學雷鋒活動,“我想著就從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開始吧,就把自己的自行車拆裝兩遍,基本上就會了。”于是,在家門口出攤了。
7位錢江晚報記者的號碼
他的手機里都存著
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孔勝東,覺得是毛頭小伙想出風頭。
“很多人說我背,別人休息我幫人修車,鈔票也不要。”在孔勝東的自嘲里,依稀可以窺見當初“呆愣”青年,不顧他人異樣的目光,一門心思擺弄著手里的配件,看著一輛輛修好的自行車遠去,露出憨憨一笑。
剛開始的5年,孔勝東周五休息,周四晚上幫大家修車,后來工作調整,換成周日休息,他就周六晚上出攤。
如今,周六晚上成了他和市民的每周之約。
35年,缺席過嗎?
“其實也有那么兩次沒有‘準時’。”孔勝東說。
一次是父親過世,還有一次是去北京參加會議要十天,于是就讓志愿者幫忙寫個通知,告訴市民自己哪天回來,讓大家再過來修車。
“這是我的承諾呀,不好隨便失信的,要是我臨時有事不來,大家豈不白跑一趟了?”
再后來,杭州公交孔勝東志愿服務隊成立了,公司的一些人加入進來。
“我是1986年生的,和師父的修車攤年紀一樣大,我進公司就聽過師父的演講,覺得他很了不起,能拜在他門下,很好很榮幸。”徒弟趙琦曾對錢報記者說。
2012年3月25日,錢報對此事作了報道,A3版頭條標題——《昨天起,杭州有了一群孔勝東》。
聊著聊著,夜色漸濃。
旁邊眼鏡店結束一天營業,拉卷閘門了。
“他們也很好的,特意還留了幾盞燈,要不然就靠路燈看不清的。”排隊的自行車一輛輛被騎走,也會有新的車子排到隊尾。
因為天氣實在太冷,這一天的“生意”不是很好,一晚上大概修了二十來輛車。
這只是35年里很平常的一個夜晚,不是除夕那樣闔家團圓的時光,也沒有風雨交加,不需要忙到凌晨一點半。
2000年,孔勝東評上全國勞模,那曾經質疑過他的聲音,在一周又一周的重復里,在錢報一篇篇的實錄報道中,消失了。
錢報跑公交線口的記者,換了好幾任。
每任新記者接棒,老記者一定會第一時間說一句:孔師傅要先去認識一下。
“哪怕多年不聯系,我一打電話,他馬上會報出我的名字。”曾經的跑線記者王磊說,孔勝東手機里存著每一位聯系過他的錢報記者的電話,至少有7位。
錢報組織的公益活動,像鄰居節什么的,孔勝東也一定會參與。“這是公益的事,我肯定支持。”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