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10點,戴著紅色安全帽的錢安董和同事們一起,正在架大殿屋架。長長的木梁被起重機吊起,落在規定的位置上。
這里是杭州望江路與中河中路交叉口東北側的工地,正緊鑼密鼓施工的是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暨南宋博物院一期(中西區)項目。與城市的車水馬龍相比,工地顯得靜謐且嚴肅。
今年51歲的錢安董,是項目木工班組的組長。
如果讓錢安董給他的2021做個標簽,他會有些驕傲地說:這一年,我在杭州造“皇宮”。
和木頭打了三十多年交道
他對古建筑有著特殊的情感
德壽宮,又稱“北內”,與鳳凰山東麓的皇宮“南內”相對應。這里曾是宋高宗、宋孝宗退位后居住的宮殿。
據史料記載,宮殿規模宏大、建筑園林精美,作為南宋臨安城遺址重要構成的德壽宮遺址,承載著燦爛文明與歷史文化。經過一年的建設,南宋皇家宮殿風貌正逐漸顯現。
來自臨海的錢安董從事木結構施工31年。木結構,通俗地說,就是用木頭搭建房屋建筑。
“小時候讀書少,家族里有很多木匠,我就想著和他們一樣,去學門手藝活。”錢安董說。
18歲那年,錢安董成為一名學徒,開始了和古建筑以及木頭“打交道”的職業生涯。
“我們做古建筑的,就是按照傳統的做法,修舊如舊。”錢安董說,從跟在師父后面磕磕絆絆地學習提問,到能夠獨擋一面負責工程,一共花了六年。“我記得很清楚,第一個自己做的工程,就是修建永康那邊的一座祠堂,后來,還做過很多的祠堂和廟宇的建造。”
或許,是因為互相陪伴了幾十年,對木頭,錢安董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多年下來,經驗積攢了不少,哪塊木頭放在哪個地方最好,看兩眼就知道,活兒干起來倒也輕松。”
錢安董所在的木工班組,一共有60個人,平均年齡50多歲,很多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老師傅多了,最大的好處就是配合默契。“大家對這一行的經驗都很豐富,做起來自然得心應手,哪怕遇到一些施工上的難點,彼此商量著,總能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第一次建如此規模宏大的宮殿
每一個細節他都反復推敲
盡管施工經驗豐富,但修建如此規模宏大的帝王宮殿,對錢安董來說,還是第一次。
對于德壽宮的歷史文化背景,錢安董并沒有非常深入了解。很多東西,都是開始參與修建后,才慢慢開始明白的。但這不影響錢安董將設計圖紙細細拆解開,再落實到施工的具體環節。
這一年里,在施工上有碰到過棘手的難題嗎?
錢安董搖搖頭,基本都能夠駕馭。“每一個環節開始前,我們都會預先仔細看好圖紙,在實際施工中,有的地方覺得可以調整的,我們也都會和設計方及時溝通。”
錢安董和同事們考慮最多的就是安全性。“比如銜接的、受力的地方,梁要做大一點、牢固一點,有時候,我們就會建議,加大高度厚度,比如,從60公分調整到70公分。”
每提出一次修改意見,錢安董就要做一個新的“小樣”給設計方參考。
“設計不是我的強項,但我對施工內行,我會把我的想法提出來,再一起討論交流,盡可能做到美觀又安全。”錢安董的信心,來自于幾十年累積的經驗。“根據木頭的形狀、位置、大小,應該用在什么地方,擺成什么方向,心里都比較清楚。”
他們也有過擔心的時候,比如,天氣、原材料等因素的影響。“像今年夏天下雨天很多,工地上會打滑,我們就沒法施工。”錢安董說,前段時間,疫情也導致原料加工廠的木材運不進來,“發生這些情況,我們就只能后期加班,盡可能把時間給爭取回來。”
將來要帶家人來參觀
他說那將是他的高光時刻
修建德壽宮的這一年,是錢安董從臺州臨海老家來到杭州的第四年。經常有親戚朋友問起,最近在做什么工程,每次,錢安董都回答得很驕傲,“這一年,我在杭州建造以前皇帝的宮殿。”
錢安董家里有四口人,小女兒讀高中,大女兒上大學,妻子也在老家。因為施工日程比較緊張,算起來,錢安董已經有四五個月沒回老家了。
平時,他會和家里人視頻通話聊聊近況,女兒們都很好奇爸爸做的工程,錢安董就會把德壽宮的效果圖發過去。
“等到建好后,要帶她們來看看。”小時候給女兒做木工玩具,現在能帶家人們看自己參與建設的樓閣殿宇,錢安董心里的自豪藏也藏不住。
他說,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這里的一瓦一木,都有他參與建設的印記。“剛來的時候是荒草和碎磚,現在已經有地下室、有宮殿了,之后會更加漂亮。”
錢安董的大女兒在大學讀的是會計專業,打算去考教師資格證,未來做一名教師。
木工這門手藝在錢家可能到錢安董這里就沒接班人了,但他并不覺得遺憾,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才重要。
兩天前,德壽宮“上梁”。“上梁”一過 ,意味著德壽宮建成指日可待。
偶爾得空的錢安董望著有點雛形的皇家宮殿,有時也會想,這座宮殿里曾經發生過多少事呢。歷史長河漫漫,昔日這座繁華宮苑中的笙歌燕舞,早已煙消云散。而錢安董想要的答案,也許需要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穿越800多年的時空,與德壽宮來一場重逢。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