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原則,隨著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持續推進,杭州的生態底線,正在越扎越實。
日前,記者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了解到,杭州市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已形成階段性成果,并上報省自然資源廳審查。
“去年11月,中央發布的《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三條控制線’之一,同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一起,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的‘不可逾越的紅線’,用它們來‘夯實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礎’。”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具體來講,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不是在市域地圖上畫一條抽象的線,而是在我市地理空間坐標上用矢量邊界線的方式明確識別生態空間范圍內‘一塊塊’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包含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防護等功能的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以及生態極敏感脆弱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蝕區域等。”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杭州市便根據國家當時的相關標準劃定了我市生態保護紅線,“隨著生態文明理念持續深化、我國全面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對于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舉例介紹,“比如與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相互之間不交叉不重疊,生態保護紅線需要按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原則,逐一處理矛盾圖斑,明確用途導向,同時注重生態保護紅線的系統性、完整性,審查其破碎度,生態保護紅線原則上不進城等。”
這也意味著,全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要在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原則要求下,處理矛盾沖突,進行優化調整,確保更加權威、科學、可執行。
“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要運用我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雙評價’成果,通過多因子疊加分析識別全市生態保護重要區域,另外根據省廳相關要求,確保市域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域的60%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本次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范圍基本涵蓋了全市三分之一左右的國土面積。”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自然山水地貌較為完整的西部區域,包含自然災害高發區域。
同時,生態保護紅線內將分為自然保護地核心區、自然保護地一般區以及保護地外區域,并進行分類管控,其中自然保護地核心區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在保障生態功能前提下,允許國家重大戰略項目、零星原住民活動、符合要求的線性基礎設施、公共設施、考古發掘、重要生態修復工程等九類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過往生態保護紅線更多體現在規劃文本或政府部門的相關管理文件上,當地相關部門和居民并沒有直接的感知,“待我市生態保護紅線調整優化成果隨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后,會和西湖、運河等世界遺產保護識別方式一樣,沿紅線邊界打下一個個可識別的樁界,明確指示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范圍。”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杭州還將依托全市信息技術優勢針對生態保護紅線落實工作“做加法”,對于人為活動風險較大的重點區域采用智能監測和預警裝置,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的線上監管巡查系統,探索形成全域生態保護紅線智慧監管“一張圖”,并將相關成果接入城市大腦,持續提升我市全域生態保護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省、全國深化“兩山”理念,實現生態保護紅線智慧化監管探索“杭州經驗”。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