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5月25日訊(通訊員朱智翔 張春燕 晏利揚)“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綠色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讓生態更好地回饋人民。”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浙江考察時的諄諄囑托,在廣袤的浙江大地上,至今擲地有聲。
踐行“兩山理念”的浙江,生態環境更優美、經濟發展更“美麗”、百姓生活更美好,浙江的“美麗”成色更足。
這一年,新昌、義烏、德清、天臺等一批市縣被評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生態文明建設遍地開“花”。
這一年,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在杭州成功舉行,生態省建設全國首個通過驗收,“螞蟻森林”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美麗浙江擦亮了金名片。
“跳出環保看環保,我們要做到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制度‘四位一體’統籌推進,全方位、全要素、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推動市域、縣域、鄉域齊頭并進,構筑系統全面整體的大格局。”方敏說。
讓生態成為“小康社會”的厚實本底
夏日的黃昏,漫步在義烏蘇溪鎮的大陳江畔,綠樹成蔭溪水潺潺,新老義烏人在河邊休閑納涼,散步賞景,猶如一幅溫婉靜謐的江南水鄉美麗畫卷。
然而就在一年多前,這般美景還難以尋覓。“小鎮人口稠密企業集聚,過去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缺乏有效收集,或直排或混入雨水管網,使大陳江成了藏污納垢的‘下水道’。”蘇溪鎮治水辦(河長辦)工作人員鄭小麗告訴記者,蘇溪鎮也因此成為了整個義烏水質最差的區塊,在水環境考核中長期名列末位。
為了擺脫水質“吊車尾”,蘇溪鎮全面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精細化實施截污納管,常態化開展設施運維。目前,蘇溪鎮已新建污水管網200多公里,如靜脈血管般的雨水管網100多公里,連起千家萬戶。
“經過深度雨污分流,讓污水、雨水各行其道,曾經污水匯聚的大陳江也恢復了清澈。”義烏市治水辦(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何強說。在義烏,和蘇溪鎮一樣全面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鎮、街道、社區已覆蓋全境,實現了全域完成“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內河水質也從劣Ⅴ類躍升至基本Ⅲ類。
義烏生態環境的變化,是浙江生態環境越來越優美的縮影。“2019年,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數字化轉型為撬動,以嚴格的制度和嚴厲的法治為保障,以綠色引領和服務助推為支撐,高標準打好治氣治水治土治廢四場硬仗。”方敏表示。
作為“底色”,生態環境好不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關鍵。方敏表示,浙江下一步將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圍繞藍天、碧水、凈土、清廢四個行動,實施一批有形項目,強化實體支撐,完善推進機制,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全面小康補短板、添亮色。
讓環保成為“經濟發展”的厚實本底
“大城市有的,這里也有!”錢秦指著遠處的山水說,1個多小時就能趕到長三角各個大城市。在浙江省德清市的綠水青山中生活,生活節奏可控,心靈也有地方安放。
和錢秦一樣,越來越多的外地人選擇來德清安家,吸引他們的除了這里美麗的生態環境,還有依托生態環境而不斷發展壯大的美麗經濟。
21世紀初,地處長三角腹地的德清,也和浙江其它多數縣(市、區)一樣,舍生態環境而求經濟發展,大力推進工業、木業、五金等產業。然而經濟雖然發展了,但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嚴峻。面對發展背后不藍的天、不清的水、不綠的山,在“兩山”理念指引下,德清越來越感受到“生態環境”分量的突出,也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護美綠水青山,發展美麗經濟。
隨著德清不斷變美的生態環境,一批批高端民宿、精品民宿、農家樂在綠水青山間拔地而起,一家家地理信息相關企業入駐地理信息小鎮,以旅游經濟、數字經濟為代表的美麗經濟不斷壯大。
2019年,德清全縣共接待游客221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15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了14.1%。地理信息產業加速崛起,地理信息小鎮新增全國百強地信企業14家,營業收入、稅收連續6年翻番增長,分別達201億元、16億元,進入省級特色小鎮“畝均效益”領跑者名單。
德清美麗經濟的不斷發展也折射出浙江經濟發展變得更“美麗”。2019年,浙江GDP由2018年的56197億元增至62352億元,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由56.2%增至58.9%,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3.5︰41.8︰54.7調整為3.4∶42.6∶54.0。
經濟“美麗”,環保助力。出臺優化生態環境監管服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開展“三服務”活動,建立企業環保咨詢日制度,舉辦浙江省工業園區綠色發展與環保科技賦能會……一項項協調推進保護和發展的舉措密集實施。
“下一步,浙江將以服務助推高質量發展,創新環保服務,提升環境支撐,強化環境保障政策供給、環保政策技術指導服務、綠色低碳導向以及全局謀劃與區域合作,為穩企業穩增長實現綠色發展強支撐、作貢獻。”方敏說。
讓健康成為“幸福生活”的厚實本底
“20世紀90年代,我們家和其他村民一樣從事石礦開采,雖然收入高了,但環境和健康付出的代價也大。”回想從前,天臺縣后岸村村民陳中萍感慨萬千。當時的后岸村曾一度迷失在粗放型經濟發展中。
后來,痛定思痛的后岸人,在“兩山”理念的指引和“千萬工程”的推進下,毅然選擇了后者——關閉石礦,依托當地山水資源,按照“布局美、環境美、生活美、身心美”和“宜居、宜業、宜游”的要求,盤活資源,經營村莊,大力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業,走綠色發展之路。
如今,后岸村的美麗蝶變還在繼續。2019年,后岸村進一步護美綠水青山,一系列生態旅游項目帶動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持續提高,分別達到503萬元和人均4.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00多萬元和近2000元。
在浙江,和后岸村一樣正不斷美麗蝶變的鄉村可謂比比皆是。安吉余村村、淳安下姜村、浦江新光村……它們正用自己的“美麗”描繪著讓人向往的江南水鄉畫卷,勾勒出讓百姓安放美好生活的詩畫田園圖景。
2019年,浙江全省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連續8年上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9899元,同比增加了4000多元,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分別連續19年和35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比繼續縮小。
眼下,美麗鄉村在浙江遍地開花,美麗經濟在浙江蓬勃發展,從山水相連到城鄉協調,以綠色為底色的“大花園浙江”輪廓盡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綠色,正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作為繪制這最動人色彩的主力軍和排頭兵,浙江生態環保鐵軍將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全面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努力開辟美麗浙江建設新境界,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為浙江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貢獻。”方敏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