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之美,美在春來江水綠如藍、小溪泛盡卻山行;美在仲夏夜里一縷睡蓮委婉擎起的幽華;美在秋高氣爽下的銀杏繽紛和桂花香漫天際;美在冬天里暗香浮動的山園梅林,更美在這座“大花園”的生態發展理念。
2017年,衢州成為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浙江(衢州)“兩山”實踐示范區和浙江省大花園核心區。一幅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兩山”實踐衢州樣本,就此展現輪廓。
2019年,衢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循環化改造被選送參加“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大型成果展”。在“活力新衢州、美麗大花園”目標指引下,衢州“兩山”實踐以轉化為路徑,以產業為特色,以改革為動力,生態本底得到夯實。
就在前些天,由生態環境部主辦的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和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培訓研討班在衢州開班。來自生態環境部生態司、各科研院所以及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領域相關負責人近300人齊聚一堂,論“兩山”實踐之理念。
活動緣何選擇在衢州召開?“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近年來,衢州在貫徹“八八戰略”、踐行“八個囑托”過程中,不斷朝著“活力新衢州、美麗大花園”的目標大步邁進,成為“天藍水清”的代表城市。
衢州是浙江綠源、生態是衢州最大比較優勢、最響亮的品牌。習近平總書記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曾8次到衢州視察調研,深刻指出“保護一方青山綠水就是發展”“依靠綠水青山求得金山銀山”。
殷殷囑托,聲聲在耳,催人奮進。翻看從“十五”到“十三五”衢州的發展規劃,從堅決摒棄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傳統工業化道路,到力求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衢州模式、浙江示范和全國標桿。衢州“兩山”實踐的路子越走越穩,越走越明了。
2013年,衢州開始實施鄉鎮分類考核并突出生態型鄉鎮。2014年,衢州開始取消各縣(市、區)GDP考核而突出生態環境考核,并在全省率先建立產業準入的決策咨詢機制,實施生態環境“一票否決制”。“十二五”以來,衢州否決不符合產業環保政策的項目640余個,拒絕近300億元工業投資。
“錢江源頭筑屏障,一江清水送杭城”。從“五水共治”到“治水、治氣、治土”三大戰役,衢州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出境水質合格率連續10多年達100%,連續五年奪得浙江省“五水共治”大禹鼎。2017年以來,全市出境水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PM2.5濃度均值五年降幅列全省第一位,市區空氣質量2018年排名全國第十七位。
“特色就是長處,就是優勢,就是競爭力。”綠色正在三衢大地上展現力量,衢江區放心農產品對標G20農產品標準,構建五大標準體系;柯城區“一村萬樹”綠色期權催生全民投資綠化造林;“龍游花海”實現田園變公園,資源變資金,農民變股民;江山以“江郎山居”龍頭品牌帶動產業聯動,全域旅游發展勢頭正強;常山國際慢城以山水田園為基地打造慢生活休閑體驗地;開化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綠色發展……
這些只是衢州踐行“兩山”轉化,推動產業創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衢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兩山”轉化,推進交通先導、城市賦能、產業創新、鄉村振興、隊伍建設、基層治理、營商環境、城市文明“八大任務”建設。
城市格局煥然一新的同時,鄉村振興也開始串珠成鏈。以“一江兩港三溪”為鏈的“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建設,規劃建設78個重點項目,將有效帶動10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衢州“兩山”實踐頂層設計在完善,“四梁八柱”在加固,“兩山”轉換之路蔚然鋪展。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正是衢州轉型發展的真實寫照嗎!
亮點
“河長制”治出全省最優水質
衢州市共有3100余條河流、468座水庫和2萬多個小微水體(池塘、溝渠等)。為確保“一江清水”,衢州從2013年開始建立了“河長制”,構建“信息共享、分析預警、電子考核、閉環控制”的“智慧河長平臺”,實時監控全市275家省控、市控以上重點工業企業排污情況,915家規模養殖場清污動態,47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數據,200余家危廢產生、運輸、處置單位運行情況以及所有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數據,實現24小時全天候實時預警監控。建設全域生態化示范河道治理項目12個,完成12條縣級美麗溪流建設,打造122條鄉級美麗溪流、1303個村級景觀塘,衢州的治水美景促轉型經驗在全省推廣。
“河長制”治出了全省最優水質,衢州在全省連續五年榮獲“大禹鼎”。
“智慧環保”實現“智慧管控”
依托智慧環保項自建設,建立全市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網絡,全市共有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34座,水質自動監測站51座,清新空氣(負氧離子)監測站點17座。另外,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重點工業污染源、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主要危廢產生和處置單位均建有在線監測設施或視頻,并與智慧環保系統實現聯網。
2018年,全市21個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13個省控地表水監測斷面水達標率100%(II類以上水體占比92.3%),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環境空氣質量在全國169個重點城市中列第17位。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綠色發展
開化縣與中咨公司生態所、中科院生態中心合作成立全國首家縣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中心,全國率先完成縣域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針對生態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分別提出價值實現路徑及對應的重點工程項目。經核算,2017年該縣生態產品總價值達645.55億元,較2010年增加208.1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幅為32.1%。
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上,“兩茶一魚”農業優勢主導產業三年增長13.7%,總產值達13.67億元。近三年累計獲得省綠色發展獎補資金16.66億元,其中2017年獲得7.37億元為全省最高。
“一村萬樹”綠色期權催生全民投資綠化造林
柯城區共建成省、市級“一村萬樹”示范村71個,累計種植珍貴彩色樹木80余萬株。該區創新推出“一村萬樹”綠色期權。“一村萬樹”綠色期權有效打通資源、資產、資金通道,形成社會力量買林木未來收益、村集體小周期變現增收、鄉村振興贏得綠色資本金的共享模式。該模式推出后,已經有134家企業(商會、鄉賢)認購了“一村萬樹”綠色期權包160余個,160多位個人認購了“一村萬樹”綠色期權單位118個,認購資金達680余萬元。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