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9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婷 通訊員 朱智翔 晏利揚)仰望天空,藍天白云鳥無痕;俯視溪流,碧水粼粼魚嬉戲;眺望遠山,蒼松翠柏峰巒秀;近看村莊,移步換景美如詩……走進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滿眼的綠意,滿面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
磐安,地處浙江中部,是雁蕩山、括蒼山、會稽山和仙霞嶺的發脈處,也是錢塘江、甌江、靈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素有“浙江之心”“群山之祖”“諸水之源”的美譽。
“九山半水半分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一度讓磐安成為浙江5個最貧困縣之一。如何甩掉“貧困縣”的帽子,立足自身生態環境的磐安,在上世紀90年代末提出了“生態富縣”戰略,開啟了探索實踐“綠富美”的發展之路。2003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主要領導來磐安調研時指出:“磐安的生態富縣戰略提得很明確、很響亮。生態是可以富縣的,生態好不僅可以富縣,而且可以讓老百姓很富,是很高境界的富”。
十六年來,磐安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牢記囑托,把生態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謀劃、作為責無旁貸的政治責任來落實,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一錘接著一錘敲,描繪著磐安更加美好的生態富縣藍圖。
今日,國家級生態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一幅“青山綠水,生態宜居,休閑養生”的綠色畫卷正在磐安徐徐展開,綻放出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互促互進的美麗圖景。
守好綠水青山、藍天白云
擦亮生態環境“底色”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用這一詩句來形容磐安的一城山水,一點都不為過。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再加上“四江”“四山”之源,讓磐安成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浙中江河源頭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儼然已是磐安發展的“底色”。于是守好這里的青山綠水,送下游一江清山,護浙中一方凈土,成了磐安人一直扛在肩頭的責任擔當。
為筑牢這道浙中生態屏障,磐安從“源頭保護”入手,劃定生態紅線,提高準入門檻,用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工作導向,來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大盤山春光 姜建新/攝
“生態紅線就是‘高壓線’,絕不能越雷池一步。”磐安當地政府對于生態紅線的堅守,從沒有“下不為例”的說法。金華市生態環境局磐安分局局長黃世君介紹,磐安有六大生態保護區,其中大盤山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眾多珍貴的中藥材野生種質資源受到保護,游客只能在景區外圍游覽,而核心區是明令禁止入內的。六大保護區都是生態紅線,除此之外,全縣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434.14km2,占縣域總面積的36.75%,面積和比例均為金華市第一。這些紅線內的土地是明確禁止開發的。
不僅如此,磐安的環保標準也非常嚴格,準入門檻也比其他地方高。“雖然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來了大量企業,但真正落地的企業數量不多。有些企業在其他地方通過了環評,但在磐安卻無法通過。” 黃世君說,當年磐安還是浙江經濟欠發達縣市時,一家年產值達6億元的臺州鋁合金型材加工企業想來投資建廠,就因為其生產過程中有微量的重金屬產生,最終被“勸退”。紅線之多,門檻之高,讓污染企業在磐安幾無立錐之地。
冰雪大盤山 郭麗泉/攝
有源頭保護,也有環境整治。走在磐安縣盤峰鄉沙溪村村道上,道路干凈整潔,村舍窗明幾凈,一旁的沙溪清水潺潺、綠樹掩映。難以想象曾經這個村是出了名的“臟亂差”。
盤峰鄉沙溪村黨支部書記孔偉這樣描述村莊的變化:“過去我們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橫流,雞鴨滿地跑,村里人留不住,外地人不愿來。現在通過環境整治,垃圾有人清理,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排放,家家建起了美麗小庭院,門口的小溪水清、河暢、景美,玫瑰莊園吸引了眾多游客,帶動了農家樂發展,村民生活在花園里,從原來種吃的,變成現在種看的,掙的錢卻更多了。”
沙溪玫瑰園
沙溪村的“蝶變”只是磐安環境整治守好綠水青山的縮影。多年來,磐安全力打好環境整治“組合拳”,統籌推進“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實施了“凈水”“凈氣”“凈土”整治行動,開展了環境“十美村”“十差村”評比,落實了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和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問責等制度,一批鄉山村落讓人記住了鄉愁。
如今,在保護和整治齊推共進之下,磐安的生態底色正越擦越亮:森林覆蓋率80.9%,出境水質100%達到環境功能區要求,是名副其實的“浙中水塔”,PM2.5濃度均值25微克/立方米,縣域負氧離子含量年均3576個左右,是享譽省內外的“天然氧吧”。
發展農家樂、民宿經濟
做大生態旅游“特色”
“身心兩安,自在磐安”磐安的好山好水好空氣,造就了“江南生態養生源”的金字招牌。在這里有連綿起伏的巍巍群山,有流淌不絕的碧波清水,然而“山水之城”并非磐安惟一的標簽。“家家戶戶種藥材,鎮鎮鄉鄉聞藥香”,磐安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孕育了出“中國藥材之鄉”的美名。
看美景、品藥膳、享寧靜……近年來,每天都有不少久居大都市的人群按圖索驥找過來,只為來到這一生態寶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休閑度假,養生康體。休閑養生旅游已成為磐安發展的一大“特色”,綠水青山正成為磐安人的“幸福靠山”。
“以前村里很多人都在外面上班,后來看到農村發展越來越好,就回村開起了農家樂。現在每年收入都比以前打工來得多,而且還能照顧到家里的老人小孩。”磐安縣尖山鎮烏石村書記張財瑤笑呵呵地說,自己作為村里最早的4家農家樂之一“臺門里”民宿的業主最有發言權。2005年,他在自家有300年歷史的老房子里辦起了農家樂,后來又升級改造成高端民宿,將一樓作為茶室,二樓作為客房。現在每間房800-1000元一晚,還常常是一房難求。
“一房難求,現在在我們這里很普遍。近兩年,不光江浙滬的游客越來越多,世界各地的朋友也有很多慕名而來。” 尖山鎮農技員包駿瑤介紹,其中最多的就是上海游客。
2016年,針對上海客源,磐安推出了“滬上人家”休閑健康養生方案。滬上人家,顧名思義,意指上海人在磐安的家。通過感受山水景觀、參與農事體驗、聽取養生專家講座、欣賞磐安非遺大戲、品學磐安藥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上海游客感受到一個別具風情的磐安。“‘滬上人家’還設計了磐安、上海城際交通線,每天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安排大巴接送。”包駿瑤說。
隨著尖山鎮“滬上人家”民宿品牌逐漸打響,當地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農家樂、民宿經濟也逐漸輻射至磐安全縣,一批“農戶+”“文化+”“產業+”“旅游+”“互聯網+”等新模式也應用而生。
共享農屋
“共享農屋”便是磐安針對閑置農屋,結合共享思維,依托互聯網,打造的新農家樂模式。
“我們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空的’,以‘我在磐安有個家’的理念,推出 ‘共享農屋、磐安山居’項目,建立線上線下信息平臺和服務中心,將閑置房屋租給游客度假休閑或經營創收,實現城鄉功能互換、生態空間共享。”磐安大盤鎮小盤村“共享農屋 小盤山居”負責人李紅艷說,“共享農屋”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
已經在小盤村住了一個多月的杭州王奶奶表示,磐安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村美景美,住在這里很舒服,而且40元一天的房租,非常實惠。自己去年和家人來過一次后就念念不忘,所以今年早早地便約上朋友一起過來,想多住一段時間,明年應該還會再來。
像王奶奶一樣住“共享農屋”享青山綠水的游客還有很多。“我們這已經全住滿了,4對夫妻帶著4個小朋友,都是老客。”小盤01號“共享農屋”業主呂愛蘭開心地說,自己的“共享農屋”幾乎常年都有住客,一年的收入比以前自己種地、打工多了不少。
讓游客感到“流連忘返”,讓村民享受“生態紅利”。目前,磐安已發展農家樂和民宿789家、床位約1.6萬張,從業人員超1萬人,2018年接待住客362萬人次,直接營業收入2.65億元。
除了大力發展農家樂,在休閑養生旅游為“一號產業”的政策指引下,磐安還先后推進實施了靈江源玻璃橋、沙溪玫瑰莊園、維新滑雪場、櫻花谷等數十個旅游項目,全力打造了“浪漫花鄉線”“休閑茶鄉線”“養生藥鄉線”三條精品生態旅游線路,實現了休閑養生旅游紅紅火火。2018年,全縣接待游客135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2億元,分別增長13.4%、20%。
推進生態工業、生態農業
增添綠色發展“亮色”
高標準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大力發展中藥材和食用菌等產業……在生態旅游業成為磐安發展“特色”的同時,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則成了磐安綠色發展中的一抹“亮色”。
晨曦中的磐安工業園區
浙江巨久輪轂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磐安工業園區內,與尖山鎮藤潭崗村隔路相望。一個是年銷售近2.7億元的企業,一個是全國文明村。曾經,這對有名的“鄰居”摩擦不斷,村民捂著鼻子,對馬路對面的氣味直搖頭。
“來到這片綠水青山,就要吃生態飯。”認識到綠色發展意義的“巨久輪轂”創二代小林,決定把廠房往后移,新建1萬平方米廠房,并引進封閉式自動化生產線,配套建設更為先進的廢氣、廢水處理設施。現在兩家的距離雖然遠了,但心卻更近了。不僅如此,轉型升級也讓“巨久輪轂”嘗到了甜頭,產值增加了近1億元。
一面是園區企業轉型升級、欣欣向榮,一面是“園中村”破舊立新、創新發展。
尖山鎮陳村,是磐安工業園區的“園中村”。隨磐安工業園區而來的投資者和大量勞動力,如今成了陳村村民致富路上的“客官”。村支書張偉財說,利用園區資源,農民建起新房,辦起了餐館、農家樂,打出了陳村的專屬招牌——工旅融合。
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磐安工業園區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只是磐安發展生態工業的縮影。此外,磐安還通過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異地建園等方式,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實現了傳統產業改造步伐加快,新興產業培育成效初顯,文化時尚產業穩步提升。
除了發展生態工業, 磐安還大力發展以中藥材為代表的生態農業,推進本地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藥博會
9月底,一年一度中國?磐安中藥材博覽會又將在“浙八味”特產市場?中國藥材城開幕。
“浙八味”特產市場?中國藥材城是長三角唯一一家的綜合性藥材及特長批發市場,在這里可以買到和賣出來自全國各地的藥材,去年市場交易額已超30個億。
事實上,中藥材產業是磐安的傳統優勢產業。優越的生態環境讓磐安全縣境內擁有藥用植物1219種,磐安白術、元胡、玄參、白芍、玉竹宋代以來就一直被世人所稱道,著名“浙八味”中的白術、元胡、浙貝母、玄參、白芍五味道地藥材就盛產于此。
先天優勢,再加上中藥材產業的“綠色”屬性,讓磐安人堅定了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的決心,不斷推動著中藥材產業向集聚融合、向高品質高附加值延伸。
包括中藥材產業在內,磐安的生態農業正顯示出巨大的活力,原本高海拔山地的劣勢正在扭轉成為巨大的優勢。經過幾年的發展,磐安通過推廣“茭白—大球蓋菇”“桑枝—杏鮑菇”“食用菌廢菌料再利用種菇”“藥—菇”“菜—菇”“果樹套種食用菌”“豬、沼、果種植”等生態循環模式,實現農業綠意盎然,綠色生產換來了磐安農產品的大市場、高身價,成為磐安農民致富的點金棒。食用菌產業、畜禽養殖產業、茶葉產業等等,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菇鄉晨韻 陳筱娜/攝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甩掉“貧困縣”帽子的磐安,實現了發展重點從單純的生態保護向生態優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三生融合”轉型,綠色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生態經濟煥發活力,生態環境一枝獨秀,生態城鄉宜居宜游,磐安正成為越來越多人夢寐以求的“詩和遠方”。
“下一步,我們要以高水平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為抓手,統籌推進高質量美麗磐安建設,做到‘全域美、全面美、全業美’,加快打造身心兩安‘大花園’。”磐安縣縣委書記王志強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