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塘嶺腳老舊工業點一期工程已結頂,國慶前后投用;里澳一期工程樁基施工進入尾聲,二期工程正在地質勘探中;凡宏老舊工業點開始全面打樁……玉環各地老舊工業點改造提升施工現場一片火熱。站在新的起跑線上,玉環破常規、開先河、爭分秒,全力跑出拆后重建“加速度”。
去年,玉環實現全市59個老舊工業點違建“清零”。今年,玉環以“兩抓”年活動為契機,通過突破政策、多元開發、提升效率等舉措,全力推進土地征收、項目報批等節點工作。目前,開工建設的25個老舊工業點中,楚門中山等5個已基本完工,干江橘場等其他14個樁基工程已過半或接近尾聲。
“我們要以‘坐不住、等不住’的心態、超常規的力度氣魄,下定攻堅決心,全力以赴沖刺,確保老舊工業點改造早出形象、快出形象,努力打造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玉環樣本,全力推進新時代美麗玉環建設。”玉環市委書記、市長吳才平說。
化零為整 徹底破解“三地”問題
去年,玉城密杏環東老舊工業點在土地征收報批過程中,發現有一塊兩畝多的邊角地,屬擴展邊界外土地,無法直接用于工業開發,改造提升被迫按下“暫停鍵”。
從“拆違模式”切換到“重建模式”的過程中,老舊工業點內零星散落的邊角地、夾心地、插花地等“三地”以及采礦用地、林地等,由于受土地總體利用規劃限制,嚴重制約著老舊工業點整體改造。
“正常情況下,村級土地利用規劃調整每年最多安排一次,如果錯過就只能等下一年,而建設小微企業園我們也不可能讓這兩畝多的地塊變成荒地。”玉環“三改一拆辦”督查組副組長許加余說,邊角地的問題不解決,自己的心里也像缺了塊角一樣。
“但前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我們就把密杏環東老舊工業點一期夾心地這塊硬骨頭‘啃’下來了。”許加余笑著說。
針對重建過程中出現的土地指標短缺、未利用地插花及邊角地嚴重制約老舊工業點整體改造提升等困難,玉環主動對接上級部門,爭取到了采礦地類認定、用地指標等政策支持,省自然資源廳明確“允許老舊工業點涉及擴展邊界外土地用于工業開發”。
政策的支持為老舊工業點改造點亮了一盞“綠燈”。去年,在解決玉環76畝夾心地指標的基礎上,省廳今年又追加100畝土地。
化繁為簡 審批周期從180天縮至最多105天
這陣子,玉環清港鎮村鎮辦主任顏彬的大量精力都用在雙郟塘老舊工業點土地出讓問題上。
“我們都是‘帶方案’出讓的,在土地批后公示期前,我們委托設計單位做好施工圖和建筑方案,等土地實現出讓后第一時間啟動建設,相比土地出讓后再進行方案設計可以節省30個工作日。”顏彬說。
未開工項目抓前期,開工項目抓進度。今年,玉環創新實施“一圖一單一表”工作法,精準謀劃每個老舊工業點改造提升工作,著力打造“環節簡、時限短、服務優”的工作環境。
一方面著力在開工前期化繁為簡。精心設計老舊工業點拆后重建工作流程圖,將改造過程中涉及土地征收、供地、工程建設許可、竣工驗收等20多個流程歸并整合,實現審批時間縮至最多105天。另一方面梳理“問題清單”,并精準倒排“計劃表”。開展組團下訪活動,深入排查梳理企業在改造提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建立清單,以“周”為單位跟蹤工作進度,“一對一”專人指導、服務相關工作,為土地報批打通“綠色通道”。
目前,雙郟塘老舊工業點已完成出讓。“我們在工作推進前期就吃透政策、熟悉工作流程,做起事情來就少走了很多彎路,效率提高很多。”顏彬說。
化難為易 “一站式”安置解決企業后顧之憂
引導企業搬遷、尋找建設用地、安置搬遷企業……花了半年多時間,今年4月初,大麥嶼街道在古順村劃出71畝土地建設眼鏡產業園,專門用來安置里墩水庫庫區內搬遷企業,解決企業后顧之憂。
“從小作坊起家,大麥嶼孕育出了年產值30億元的眼鏡配件產業,成為舉足輕重的中國眼鏡零配件生產基地。”大麥嶼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林楚法說,群眾卻大多因安土重遷觀念、企業搬遷后成本上升等原因拒絕搬遷,給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為加快整個產業轉型升級,大麥嶼街道積極出面協調,搭建溝通橋梁,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安置,最終攻克了難題。
在老舊工業點改造提升推進過程中,玉環始終把服務企業擺在第一位,深入踐行“五心”“媽媽式”服務。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具備發展潛力的無證企業,充分利用各區塊間的時間與空間差,積極選取適宜的臨時安置地塊。
同時,按照“一個工業點一套工作人馬”要求,在各老舊工業點改造一線設立工作專班,開展“零距離”溝通、“無縫隙”對接,并針對可預見性影響項目建設的“硬骨頭”,建立項目受阻問題限期解決機制,由自然資源、住建、發改、綜合執法等部門業務骨干組成攻堅組提前介入,現場辦公,限期破解難題。今年以來,在老舊工業點改造中,該市已累計幫助企業解決各類問題117件。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