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乱亚洲色图,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国产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丰满人妻老熟妇伦人精品小川桃果

您當前的位置 :浙江在線 > 環保頻道 > 即時報 正文

干部不會啃“硬骨頭”就建不了美麗鄉村

發布時間:2019-08-28 08:54:57 來源:衢州日報

  深入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16年來,浙江省不僅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而且榮獲了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成為鄉村振興的精彩之作。在此基礎上,浙江提出深入推進“千萬工程”,要打造全省大花園。

  地處浙西山區錢塘江源頭的衢州市,是全省大花園建設核心區之一。從2018年4月起,衢州將農房整治列為當地“美麗大花園”建設的“牛鼻子”工程。

  整治鄉村環境,改善村容村貌是好事,亦是難事,往往牽涉拆違建、征地、平墳三塊“硬骨頭”。在農村,房子、土地和祖墳都是天大的事,農房整治中,充斥著千絲萬縷、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

  今年春夏,記者四赴衢州調研,耳聞目睹了一個個村莊由“亂”到“治”、由陋到新、由臟到美的華麗嬗變,并為干群之間一個個苦樂悲歡、愛恨進退的故事所感動。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衢州村干部遇到的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的破解之道,對其他地方亦有一定借鑒意義。

  要讓百姓“買賬”,村干部工作就不能“欠賬”

  “每座墳政府補貼3000元。我自己做,遺骨遷移200元,刻碑80元,買些鞭炮20元,總共花300元。但村里統一安排,每戶要花800元,我只能得2200元。”這個將遷墳賬算得明明白白的人叫姜樟樹,64歲,衢州郊區姜家塢村村民。

  “小小衢州府,大大姜家塢”,這個村在衢州當地以“難治”出名。

  村里號召遷墳,姜樟樹愿意配合。但他不能接受“我為你們連墳都遷了,你們還算計‘賺’我的錢”。姜樟樹說,刻墓碑的石匠告訴他,有人一早打過招呼,“不許接我的活”。

  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外經商、作為能人引進的新任村支書邵小青剛回村時,趕上村里為發展觀光農業拓寬道路。路要經過姜樟樹家的地,姜樟樹早放言,給每位村干部“十公分寬”的“面子”,多的土地一寸沒有。

  為了說動姜樟樹,邵小青從家里到田頭,一次次登門找他談心。邵小青的誠意,終于打開了姜樟樹的心門。原來,他認為,過去的村干部班子不論流轉土地還是遷墳,總夾雜不少“私心”。所以,自己也不用給村干部好臉色。

  回村不到半年,邵小青總結出一個堪稱樸素的道理:“村干部做的好事,老百姓都知道;做的壞事,老百姓那里也瞞不住。”

  過去的姜家塢環境糟糕,干群關系更糟糕。邵小青說,剛回村那些日子,每天要接40多個村民電話,有的一開口就是大罵,有的還帶著威脅口氣。

  多年形成的干群裂痕,如何彌合?“80后”村干部姜剛平隨身保管著一本“民意收集本”,上面記錄了村民的各種訴求、建議和意見。姜剛平說,可別小看這本小本子,它給了大家一個“有話好好說”的機會。

  這本“民意收集本”上記錄的,不少是歷史遺留問題,也有一些是村民對村莊發展的建議。半年不到,小本子上已密密麻麻地記錄了村民們反映的200多個問題。

  邵小青說:“收集到的問題,我們會分門別類進行梳理,再去一一推動解決。有些問題,我們不一定能馬上解決。但村民看到我們尊重他的意見,并持續追蹤,就會覺得我們重視他,反過來,他也同樣會尊重我們。”

  村民邵興茂家也是一個例子。村里修水渠,要過邵興茂家的地。邵興茂的老父親堅決不同意。一打聽,原來在2011年,村民邵興茂一家8口人“擠”在一間屋檐下,當時按照“一戶一宅”政策,向村里提交了建房申請。8年來,邵興茂多次向村干部詢問進展,村干部總搪塞材料已經交上了去,不是在街道,就是在“有關部門”,總之“上面還在走程序”。

  直到今年村兩委換屆后,姜剛平無意間在村干部的抽屜里,找到了邵興茂一家的申請材料,事情才有所推進。房子的事情有了轉機,邵興茂主動勸父親配合村里工作。

  為了取信于姜樟樹,邵小青請他幫村里清理小弄堂垃圾。這是義務勞動,但邵小青也有他的考慮:姜樟樹為村里做了貢獻,以后有機會,他才能為姜樟樹說話。

  姜樟樹半信半疑地清理了垃圾。后來,村里施工,要招小工,邵小青順理成章推薦了姜樟樹。

  “他發現我不騙他,后來路修到他那兒,他就同意了。”邵小青說。

  水渠后來同樣經過姜樟樹家,還緊貼姜樟樹新房的墻根。知道姜樟樹擔心修路搞壞地基,邵小青、姜剛平等幾名村干部,全程守在施工現場監督施工,日夜不敢松懈。感受到這屆村干部的誠意,“刺兒頭”姜樟樹這一次再也沒有阻攔施工。

  就這樣,“民風彪悍、工作難做”的姜家塢村,僅用不到20天,就完成了193戶房屋簽約;僅用40天,拆除違建近2萬平方米。全村面貌煥然一新,糟糕的姜家塢,現在成了“正面典型”。

  當記者7月份第3次來到姜家塢時,在村前新建的小廣場,還偶遇了一個來自臺灣地區的觀光團。

  “說帶頭容易,挖自己的肉真難!”

  龍游縣志棠村以前是出了名的“臟、亂、差”。農房整治工作,一開始并不順利。

  “有的黨員自己成了阻力。”志棠村黨支部書記邵忠根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先看村干部,再看黨員。只要村干部有一個做不到位,工作就推進不下去。”

  村支委吳寅軍的父親家里有十幾平方米的違建,用于燒飯、堆放煤餅。父親始終不同意拆除。吳寅軍花了很大力氣,終于做通父親工作。吳家拆違后,第二天村里20多戶人家,就跟著拆除了違建。

  做農村工作,村干部的帶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黨員干部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拆到自己頭上,真那么容易做通思想工作?

  61歲的吳國敏,是衢江區塔石塘村老書記。在此次農房整治中,他家有3300平方米的違建被拆。這些違建原本租給開化一位做紅木家具的老板,每年租金就四五十萬元。此次拆違,吳國敏獲得的補償金大約62萬元,不抵兩年租金。

  記者見到吳國敏時,他口中念叨“不想再回憶”,但很快又打開了話匣子。(吳國敏自述請掃文末二維碼)

  抓工作就得軟磨硬泡,當干部要習慣“熱臉貼冷屁股”

  記者在衢州基層調查時,一些干部感慨,現在干部不好當。“好多老百姓,你同他談話時,手機開著錄音,你講錯一句,就被上網了。”

  還有一些有過經商經歷的村干部說:“當老板,員工不聽自己的,可以隨時辭退他;當村支書,老百姓不聽你的,只能想方設法做工作。哪怕‘熱臉貼冷屁股’,當村干部是常有的。”

  說起這一點,不得不提衢州市柯城區九華鄉范村黨支部書記吳梅仙。吳梅仙相貌樸實,卻是有名的“愛美”書記。

  今天的范村是“美麗大花園”的典范——一座座潔白的農房,村民在庭院里種上花草,在門前屋后種上珍貴苗木,將近3萬棵浙江楠在范村落地生根。

  但去年農房整治剛開展時,一些村民認為吳梅仙“個人爭表現”,罵得很難聽。吳梅仙當場哭了好幾次。

  吳梅仙從2006年起擔任范村黨支部書記,一心撲在村務上。早年,她鼓勵村民擴大養豬規模,對缺少資金的農戶,自己墊付苗豬錢,并將飼料賒欠給村民。養豬多了,吳梅仙又帶領村民建造一家一戶的小型沼氣池。每建一個沼氣池,村集體補貼1500元,吳梅仙還自己掏出100元,作為額外獎勵。

  2014年,浙江推進“五水共治”,禁止農民繼續在家里散養生豬。吳梅仙又自己出資,溢價收購村民養殖的生豬。

  讓老百姓一開始就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容易。哪怕自己委屈得睡不著,吳梅仙不跟村民們急。等村民氣出了,她又繼續上門做工作。有時候,村民看她哭得傷心,反倒過來安慰她。

  “想要做點事,總要受點怨氣的。我一碗水端平,日子久了,大家也就無話說了。”時間長了,“罵不死的吳梅仙”的稱號流傳開來。

  吳梅仙的“美夢”,逐漸成為現實。現在的范村,因為率先申請“一村萬樹”工程,已有近3萬棵珍貴林木浙江楠在范村落地生根。鄉村風貌是十里八村的典范。

  更可喜的是,范村還先后與10余家企業簽訂綠色期權認購協議,獲得認購金107.5萬元,葉子實實在在變成了“票子”。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理解吳梅仙,理解農房整治。

  一位九華鄉干部對記者說:“吳梅仙這名村支書的確非常看重榮譽,但她軟磨硬泡的工作方式,相對而言,群眾積累的矛盾、反映的問題也是最少的。”

標簽:村干部;樟樹;吳梅仙;衢州;邵小青責任編輯:陳秋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圖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