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8月27日訊 一早,嘉善縣姚莊鎮銀水廟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姚芳就開始統計全村上個月的垃圾分類考核情況。在一張港西南片的統計表上,該片區38戶人家中有兩戶考核不合格。
2015年4月,銀水廟村作為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分類試點村,在300戶村民中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從2015年5月至今,每月一次考核臺賬記錄著村里的變化。
“現在總體垃圾分類正確率達到了95%,而第一次考核總體分類正確率不到20%。”姚芳從厚厚一疊考核臺賬中找出了2015年5月的考核記錄,同樣是港西南片,考核合格的村民只有5戶,正確率還不到20%。
分類正確率的提升是生活垃圾的減量。“銀水廟村300戶村民,每天的生活垃圾總量約428公斤,分類之后,每天資源化處理爛得掉的垃圾約158公斤,垃圾減少近四成。”姚莊鎮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站工作人員楊興明說。
分類正確率增至95%,日垃圾減量158公斤,增減之間,銀水廟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有何竅門?
4月13日,金澤鎮龔都村“兩委”班子專程到銀水廟村學習交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已經有5年經驗的銀水廟村,成了周邊行政村眼中的先進。
“一開始也很迷茫,真不知道怎么做。”銀水廟村黨支部書記周梅風坦言,“那時候村里垃圾亂扔的現象都有,更別說讓村民們做垃圾分類。”
但肩負水源地保護重任,銀水廟村垃圾分類勢在必行。“正像一直以來的護河一樣,垃圾分類關鍵也在人,要瞄準、發動關鍵人。”
周梅風找準實施垃圾分類切口——召開村“兩委”會議,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堅定村干部決心;組織黨員、村民代表外出取經,形成一致決議,統一骨干思想;村干部、黨員首先正確分類,接受群眾監督,并與農戶結對進行日常指導,發揮引領作用。
“但要落到每一戶,不能忘了婦女。”同樣是家庭內當家人的周梅風深有感觸:“在村里,洗菜燒飯做菜,都要經過婦女的手,她們是垃圾分類源頭的源頭。”
讓黨員、村干部、婦女這些關鍵人學會分類的辦法卻有點“笨”。“就是到廚房里手把手教,翻垃圾桶現場糾錯,反反復復地教,幾乎持續了一年。”周梅風說:“這辦法雖然‘笨’,但有效。”
“笨”辦法教,真激勵獎。銀水廟村村民委員會的宣傳欄內,公示著今年5月全村農戶垃圾分類考評表。由老黨員、婦女代表、村干部以及分類不夠準確的農戶組成的“衛生戶查隊”,每月都會開展農戶垃圾分類考核,考核結果每月公布。
“這樣的評比公示,增強大家的榮譽感,對分類準確的農戶,村里每月給予生活用品的獎勵,調動農戶積極性。”周梅風說,今年村里將垃圾分類考核與人居環境考核相結合,通過月評季考年獎,讓分類準確的農戶得到更大的獎勵。
5年堅持,銀水廟村全村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正確率達到了90%以上。
早上6時30分是銀水廟127號農戶周引珍每天倒垃圾的時間,她從屋里搬出兩個小桶,把垃圾分別倒進屋門口的兩個大桶里。
“倒晚了,保潔員就走了,放一天都臭了。”保潔員每天七八時上門收集,一天一次,讓周引珍養成了準時倒垃圾的習慣。
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伊始,銀水廟村根據爛得掉、爛不掉的分類標準,給每戶發放了二大二小4只桶,兩只大桶由農戶在屋外指定地點放置并圈牢,每天早上七八時,由兩名專職保潔員上門收集、分類、清運,定點定時定人。
但兩只小桶卻放得有講究。“兩只小桶都放在廚房間,經常用到。”周引珍說,“像蔬菜、剩菜剩飯就扔進爛得掉的桶里,馬夾袋、塑料瓶就扔進爛不掉的桶里,方便。”
“把桶放進廚房,實現了生活垃圾的初級分類,也符合農村家庭的實際。”周梅風說:“在農村,廚房既是做菜的地方,也是吃飯的地方,是農戶最能產生生活垃圾的地方,放進廚房,就放在了垃圾分類的源頭。”
7時15分,保潔員王法秀檢查完周引珍屋前的兩個大桶,將垃圾分別倒入保潔車上的兩個垃圾桶。“農戶分得清,我們二次分類的工作量就少了,收運環節時間更短。”收集完自己負責的100多戶人家,王法秀將保潔車開往1.5公里外的資源化處理站。
在站內,一名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最后一次分類,從一堆爛得掉的垃圾中揀出塑料袋等爛不掉的垃圾。“經過這道環節后,爛得掉的垃圾就倒入處理機,經過5到8天的發酵,將變成有機肥料,爛不掉的垃圾就近進行壓縮處理。”楊興明說。
自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以來,銀水廟村已累計垃圾減量約460噸,每噸可節約處理費用10元、增肥近10噸、增收3000元。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