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器”本來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沒料到它本身卻成了“問題”。眼下,上海部分居民使用的家用廚余垃圾粉碎機,就陷入了這一尷尬境地。
◎一鍵處理廚余垃圾,“神器”受青睞
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的持續推進,意外帶火了家用廚余垃圾粉碎機。
記者走訪家電賣場看到,在售的廚余垃圾粉碎機有10多種型號,而在京東等電商平臺上搜索,同樣是品牌眾多,產品多達1.2萬余個,每臺價格從1000多元到6000多元不等,不少受歡迎的型號更是銷售過萬。
那么,廚余垃圾粉碎機是何方“神器”,為什么會受到部分市民的青睞并選擇安裝?
究其原因,上海市今年強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如何處理濕垃圾,就成為一件必要而緊迫的事情。諸如食物殘渣這種濕垃圾在居民家中很難處理,如果有一種家用小型機器能及時處理掉濕垃圾,不失為皆大歡喜的好事。
因此,廚余垃圾粉碎機應時而生,并逐漸風靡起來,被不少市民視為處理廚余垃圾的“神器”。
廚余垃圾粉碎機的安裝和使用也非常方便,只要把機器安裝在水槽的下方,頂部與水槽的下水口相連,底部和排水管相連,每次啟動電源,破碎葉輪便能將廚余垃圾粉碎,順著水流沖進下水道。
據說這一“神器”普及起來,會大大減少濕垃圾的產生量。上海市環科院一項課題的階段性成果顯示,假設上海1/10的家庭普及這類設備,預計全市每天可在源頭減少1300多噸生活垃圾,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如果這套系統覆蓋上海所有家庭,那么每天進入末端處置環節的生活垃圾有望減少一半左右。
其實,在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家庭廚余垃圾破碎直排系統早已不是稀罕物。
1927年,第一臺廚余垃圾粉碎機誕生于美國,2009年,廚余垃圾粉碎處理器被列入美國國家綠色建筑標準。目前,80%美國新建住宅都裝有食物垃圾處理器。2000年,日本頒布廚余垃圾再生法,購置電動廚余垃圾粉碎裝置的家庭只需自己負擔1萬日元。家庭廚余垃圾粉碎后,可以直排下水道,或者用熱空氣烘干成粉末,加工成有機肥料。
據了解,國外之所以適用廚余垃圾處理器,是因為他們多為獨立式的別墅住所,下水管道較粗,且廚房垃圾結構簡單,而我國的飲食習慣及種類與國外明顯不同,這也是之前垃圾處理器在國內并未大規模普及的原因之一。
◎粉碎不徹底,易造成管道堵塞
雖然是看起來“高大上”的設備,可廚余垃圾粉碎機在現實中的應用卻遇到了難題。
不久前,家住上海市靜安區的陳女士反映,自己家的下水管道出現了堵塞狀況。物業前來查看后發現,問題出在了家中安裝的廚余垃圾處理器上。
正是由于很多垃圾在沒有徹底粉碎的情況下,就被沖進了下水道,因而造成了堵塞。小區物業人員表示,根據居民反映的情況來看,平均每個月總有兩三戶人家因為廚余垃圾處理器,造成下水管道堵塞。
“幸好這個東西不難處理,維修師傅很快就解決了。”陳女士說,但是對于廚余垃圾處理器是否值得繼續使用,她的內心產生了疑惑。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生肉、剩菜的油脂等都不適合廚余垃圾處理器。“生肉的粉碎不會特別徹底,剩菜的油脂也會與殘渣堆積。”維修人員說,一些米飯在粉碎過程中也會因為太軟的特性而粉碎不徹底,造成管道堵塞。
日積月累,管道內的濕垃圾將越積越厚,直至堵塞,尤其是老舊小區,從管網疏通維修成本和對居民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而言,得不償失。
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定價更貴的設備可能在破碎效率、使用壽命、防震降噪等方面性能更好,但愿意購買的居民較少;更多居民不會為了避免堵塞下水管網而買單,他們會選擇價格相對低廉的廚余垃圾粉碎機,先滿足“扔垃圾更方便”的訴求。
◎是否對后期污水處理帶來影響,尚需調查研究
因此,有專家觀點認為,這類設備如果在上海家庭大范圍推廣,目前條件還不成熟。
據了解,廚余垃圾粉碎機在上海普及的最大阻力在于連接家家戶戶和污水處理廠之間的管網。在我國,家庭濕垃圾破碎直排還是新事物,目前,絕大多數市政污水管網的設計標準都沒考慮到這方面,經過破碎的濕垃圾是否完整地流到污水處理廠,能否在管網內淤積甚至導致管網堵塞,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現有管網條件下,除非確保濕垃圾破碎成懸浮狀態,既不是浮在污水表面,也不是沉積在污水底部。”專家指出,這樣才可能在濕垃圾流向污水處理廠過程中,不與管網摩擦,不會在管網內形成殘留。
同時,還要綜合考慮管徑、水位等多種因素,這些條件不滿足,濕垃圾也不能完整地流到污水處理廠。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廚余垃圾有機物含量高,進入污水處理廠后,一方面,污水在通過格柵時,其中的廚余粉碎物容易凝結附著在格柵上,影響污水通過率,較小粉碎物可能還會造成后處理工序中的管道、閥門或水泵被堵塞。
另一方面,粉碎后的廚余垃圾會提高污水濃度,增加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負荷,特別是目前上海雨污水分流改造不徹底,容易加劇河道水質的污染。
近日,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長鄧建平就公開表示,綜合考慮到上海污水管網的排放條件等因素,目前不鼓勵上海家庭使用濕垃圾粉碎機(即廚余垃圾處理器)。
如此看來,人們在選擇“神器”時還要因地制宜綜合考量。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