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西南片38戶村民,36戶合格!”昨天,嘉善縣姚莊鎮銀水廟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姚芳統計出了最新一期全村月度垃圾分類考核成績,各個片區的考核成績都在90分以上,平均分達到了95分。
“要是放在前幾年,這個分數我想都不敢想。”姚芳清晰地記得,2015年4月,銀水廟村作為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分類試點村,在300多戶村民中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當她和黨員志愿者們把垃圾分類宣傳帶到田間地頭時,迎接他們的是村民們不解的眼光:“祖祖輩輩隨手一倒的垃圾,為什么要弄得這么復雜?”“城里都沒垃圾分類,為啥我們鄉下要先分起來?”試點第一個月,銀水廟村的垃圾分類考核平均成績勉強達到20分,港西南片只有5戶考核合格。
4年時間,從20分到95分,垃圾分類答卷的成績為什么能發生這么大的變化?
“垃圾分類這事,跟全村300多戶的切身利益都有關系,就得扎扎實實按照最笨的法子干,偷不得懶,取不得巧。”銀水廟村黨支部書記周梅風坦言。
銀水廟村的“笨辦法”就是人盯人、點對點,黨員、村干部、村民小組長先開始學,學會了之后,大伙兒走進每家每戶的廚房,帶著全村男女老少手把手地教,反反復復地教,一個個垃圾桶兜底翻出來現場糾錯。試點的第一年,村里的黨員干部們天天往村民家里跑,“熟悉到能分辨出每家灶臺的油煙味”,功夫不負有心人,全村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參與率第一次達到了90%以上。
第一步邁出去了,接下來,就要讓垃圾分類成為村里的一條規矩,讓大家都照章辦事。
早在試點開始時,銀水廟村就按照“爛得掉、爛不掉”的分類標準,給每戶發放兩大兩小4只桶。兩個小桶放在廚房里,蔬菜、剩菜剩飯就扔進“爛得掉”的桶里,馬甲袋、塑料瓶就扔進“爛不掉”的桶。兩只大桶由農戶在屋外指定地點放置,每天早上由兩名專職保潔員上門收集、分類、清運,定點定時定人。一天一次收運垃圾,幫助村民們養成了準時倒垃圾的好習慣。
農戶分了第一遍,保潔員在收運環節進行二次分類,到了資源化處理站,工作人員再進行最后一次分類。爛得掉的垃圾就倒入處理機,經過5到8天的發酵變成有機肥料,爛不掉的垃圾就近進行壓縮處理。
這一套機制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分類之后,每天資源化處理爛得掉的垃圾約158公斤,垃圾減少近四成。四年來,銀水廟村已累計實現垃圾減量約460噸,每噸可節約處理費用10元、增肥近10噸、增收3000元。
垃圾分類給村里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要讓“95分”保持下去,銀水廟村還在激勵制度上做足了文章,讓村民們從“要我分”變成“我要分”。
每個月,由老黨員、婦女代表、村干部以及分類不夠準確的農戶組成的“衛生戶查隊”都會開展農戶垃圾分類考核,結果就在村里最醒目的宣傳欄上張榜公布。對分類做得好的農戶,村里每月發一點生活用品以資鼓勵。截至目前,村里已經發放了1120次獎勵,總金額約1.3萬元。今年,銀水廟村還將垃圾分類考核與人居環境相結合,通過月評季考年獎,讓分類準確的農戶得到更大的獎勵。
“銀水廟村推進垃圾分類的經驗對我們很有啟發。”在上海市全面試點垃圾分類工作之前,青浦區金澤鎮龔都村專程到銀水廟村學習交流,將垃圾分類的“銀水廟經驗”帶了回去。
一個村的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推進的背后,是姚莊重塑潔凈農村人居環境的不懈努力。早在2017年,作為浙江省第一批“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鎮,姚莊鎮就全面鋪開了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工作。三年來,該鎮已經探索形成了“八定四化”長效治理機制,即“定戶分類、定點投放、定人收集、定站匯集、定車運輸、定質分揀、定機處理、定標出料”,實現覆蓋全域化、治理生態化、運作常態化、管理科學化。截至目前,姚莊鎮垃圾分類自然村覆蓋率已達100%、村民知曉率達90%、農戶參與率達70%,日均處理約5噸,日均減量率約10%,出料經專門機構檢測符合有機肥標準。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