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沙地村,正逢瓜香果熟的季節,也迎來了客流如潮的時節。一早,送走一批來自江蘇的游客,村黨支部書記鄭經治在“鄭老根農家客棧”與旅行社經理商量下步合作計劃。
沙地村,“老牌”的省級農家樂特色村、特色旅游村,每年眾多長三角等地的游客來這里,感受四季瓜果芳香,體驗遠離塵囂的生活。
自產自銷的時令果蔬,透鮮生猛的本地海鮮,常做常新的農家菜肴,淳樸別致的鄉村院落,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致,常常讓游客流連忘返。
“沙地村是象山發展鄉村旅游最早的一個村莊,現有227戶人家,60多家農家客棧,村民依靠發展鄉村旅游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年過六旬的鄭經治介紹。
偏僻,貧窮,傳統,是20世紀沙地村的標簽。沙地村位于定塘鎮東北角,兩座東西走向的山脈將村落包了“餃子”,村莊顯得狹長而緊湊。那時候村里既無“能人”在外闖蕩,也無工廠在附近開設,一條飄著糞味、揚著塵土的泥路,從村西口蜿蜒而出,曲曲折折、磕磕絆絆的,與外界保持著聯系。因為沒有“門路”,村民守著村口637畝耕地和村兩旁3075畝山林,收入十分微薄。
鄭經治回憶,農忙時節,村里家家戶戶忙著插秧、耕地或是收割、晾曬,但更多閑下來的時候,大家都在家無事可做,過著自給自足、低調而平靜的日子——“低調是因為貧窮,其實大家都想改變生活”。
進入21世紀,鄉村旅游、現代化農業在各地蓬勃發展。鄭經治等一些村干部逐漸意識到村里山地資源的可貴之處。“為什么不就地掘金,發展林果業吸引城里人,增加我們的收入呢?”類似的話題日漸頻繁。
2005年,定塘鎮創建新農村示范村的消息傳來,新一屆沙地村班子感到“翻身”機會來臨。他們決定通過創建示范村,發動村民一起改善村莊環境,發展“現代化農業”,并制定了“公司運作—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思路。
村黨支部向鎮黨委政府反映了要參加創建的意愿。“沙地村的創建條件太差了!”鎮里的一位干部對鄭經治說。但大家并不氣餒,一致決定要“強上”項目,并迅速發動村民開展環境大整治。短短時間里,搬掉草堆、柴堆500多個,拆掉茅坑600多個,一系列道路擴建改造、美麗庭院打造、小流域整治等項目相繼上馬,村容村貌迅速改善。村民的決心和干勁讓人動容。
在鎮里幫助下,2006年造好了通村公路。村經濟合作社投資100萬元,與投資商合資成立了象山天明生態農業公司,流轉土地1180畝,種植了葡萄、草莓、李子、楊梅、西瓜等水果,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和“農家樂”。經過一年多時間經營,田園里四季瓜果不斷,吸引各地游客紛紛來此采摘。
農田變成公園,農民變成職工,農民收入由賣果品所得變成了領工資。原來村里的集體經濟年收入不過3萬元,2008年達到近30萬元,2009年突破100萬元。
“我們為什么不把眼界放大放長遠一點,讓遠方的客人留下來、住下來,體驗農村的生活呢?”2009年,鄭經治提出要發展“農家旅館”項目,但村民普遍不看好,應者寥寥。在鄭經治的極力主張下,村黨支部決定先讓黨員干部帶頭探探路。
經過一年多精心打造,2010年4月,沙地村“農家旅館”項目開業,有經營戶24戶、床位350余個。為打開市場,鄭經治親自到上海,交押金與旅游公司簽訂了“免費吃住一周”的合約。游客體驗之后,好評如潮,帶動了更多上海客人前來。第二批村民隨后加入旅館項目,農家客棧規模擴大到60余家,床位近1400張,初步形成了“民宿、民食、民游”一條龍旅游模式。2013年,該村游客接待量突破15萬人次,農村經濟總收入約50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20萬余元。
2014年,臺風“鳳凰”侵襲下,天明公司果棚倒塌,投資商撤股,村里動員村民重新進行了承包。目前,沙地村以農業為依托,進一步拓展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開發“農業+旅游”產品組合,帶動餐飲服務、精品民宿等相關產業發展,促使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協同發展。
近年來,象山全域旅游發展迅速,鄉村旅游模式層出不窮,這些讓鄭經治等村里的“掌舵人”油然生起了一份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是強基固本?還是隨波逐流?“鄉村振興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沙地村的出路在于沖破思想觀念障礙,自我革新,不斷提升,打造更高品質、更具鄉土味的鄉村旅游,將鄉村振興進行到底。”鄭經治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