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去年5月開始,主動創建垃圾分類示范村,起步早、效果好。”上周,筆者在小曹娥鎮采訪時了解到,該鎮南新庵村是余姚唯一的2018年度浙江省高標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
“當時,我們就對全村村民的家用分類垃圾桶進行了升級。每戶門口放一組50升腳踏式垃圾桶,分綠色易腐垃圾和灰色其他垃圾兩格。”南新庵村黨總支書記告訴筆者,桶身印有獨立“二維碼”,對應戶主身份,做得好不好,馬上就知道。
隔壁的曹一村同步啟動垃圾分類工作,做法類似。該村專門配備了兩名清運員,除了每天定時上門收集、清運垃圾,還根據每戶分類的情況,掃描二維碼評分,優10分,良6分,差0分。“累積到一定分數后,可以到村里設立的積分超市兌換日常用品。”去年,曹一村拿出了2萬元用于該項貼補。
分好類的垃圾清運到哪兒去呢?今年5月,小曹娥鎮建成一座“陽光堆肥房”,目的是為了在終端處理時,將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徹底分開。小曹娥鎮分管副鎮長說,陽光房的啟用前提是源頭分類初步到位,這也是較早開始垃圾分類的優勢。
據介紹,堆肥房采用倉式靜態好氧發酵工藝,通過太陽能采光板加溫、添加高效微生物復合菌劑和管道通風,使易腐垃圾通過發酵,轉化為綠色有機肥。每噸可腐爛的廚余垃圾,可轉化為0.2噸至0.3噸有機肥料。目前,第一批垃圾已經出肥,贈送給村民使用。“這個設施向全鎮村莊開放,以后垃圾分類推廣開了,變廢為寶的量就大了。”小曹娥鎮副鎮長說。
牟山鎮新東吳村小王剡作從今年4月全面推行垃圾分類,被選中創建垃圾分類示范村。村民分為4個組,每組設一個小組長,點對點地查看指導。僅僅推行3個月,38戶村民全部掌握垃圾分類技能。
60歲的村民魏阿姨告訴筆者,如今,整個村子在討論垃圾該怎么分,路上、餐桌上、納涼時,垃圾分類成了村民的共同話題。現在,廚余垃圾車和其他垃圾車每日早晚到小王剡作收垃圾,再運往牟山鎮垃圾壓縮處理站。
牟山鎮新東吳村黨總支書記說,他們將依照小王剡作的模式,培育優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建立一支業務過硬的志愿者隊伍,再由他們去督促、影響村民。
據了解,9月份,牟山鎮將引入一種叫黑水虻的蟲子,資源化處理廚余垃圾,該項目建立在前端分類的基礎上,將是對全鎮垃圾分類工作的提升和推動。
余姚市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工作人員說,眼下,余姚鄉鎮正在根據各自情況分頭推進垃圾分類,有一些鄉村起步早、效果好,可以作為示范點引領片區,這是農村基層工作的特性。“讓老百姓到隔壁村莊走走看看,一方面可以實打實地看到垃圾分類的好處,調動積極性;另一方面讓大家知道,垃圾分類也沒那么難,人家能做到,你也可以。”該工作人員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