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8月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夏藝瑄 通訊員 王冰玉 區委報道組 季勤)在舟山市定海區有一個叫馬岙的古村落,有“海上河姆渡”之稱,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
這個古村落有個村民常去的打卡點——“垃圾集市”,每逢周二、周五,村民會將家里的可回收垃圾提前分類,拿到“集市”兌換積分。
一個周五的下午,村干部林凱華剛打開“垃圾集市”大門,就瞧見村民林養國拉著滿滿一三輪車的“寶貝”趕來。“老林,今天又帶了些啥?”林凱華走上前一看,玻璃瓶、礦泉水瓶、舊燈管、舊衣物……貨可真不少。
林養國先拿出四只玻璃罐,丟進貼有“玻璃”標簽下方的垃圾桶,轉身又拎起兩袋舊衣物丟入一旁“紡織品”的垃圾桶。隨后,他又將廢電池、舊燈管、塑料桶分別投入對應的垃圾桶內。
“這么一算我有38分了,又能換東西啦。”林養國這回兌換了兩包紙巾、一塊肥皂、一包垃圾袋和一條圍裙。這些生活用品都是由村委會出資采購,用于兌換的。
這是發生在“垃圾集市”上的平常一幕。在這里,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均被分類臨時存放,并細分為紡織品、廢電池、玻璃、塑料等10余個門類。工作人員按村民投放數量和投放準確性,每次給予1分、2分或5分的積分幣,攢到一定數額后就可以兌換生活用品。
“垃圾集市”受熱捧,源于馬岙村實現精細化分類垃圾的新探索。
馬岙村從2015年開始投建較完善的垃圾分類設施,把垃圾分為“可堆肥”和“不可堆肥”,給每戶家庭發放兩個垃圾桶,投放不同垃圾。
2018年4月,為了讓垃圾集中處理向垃圾資源化利用轉變,馬岙村把“不可堆肥”垃圾分為“可賣”“不可賣”兩類。其中,“不可賣”垃圾送到垃圾焚燒發電廠,“可賣”垃圾則由村民自發分類后送到“垃圾集市”,再運送到環保回收公司,處理后實現二次利用。
“要讓村民接受并實施垃圾分類,難么?”記者笑著追問。這一問,一下子打開了林凱華的話匣子。
“難!”林凱華說,馬岙村有1600余名居民,老年人就占了近三成,要把他們幾十年丟垃圾的習慣改過來,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為提高村民精細化分類垃圾的意識,林凱華和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每天走街串巷,向村民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講解如何正確分類。在投放環節,林凱華更是挨家挨戶檢查村民投放的垃圾是否符合分類要求,對分類不徹底的做好記錄,耐心勸導村民將垃圾分好類后再投放。
僅提高意識還不夠,還得把老百姓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2018年4月,馬岙村的“垃圾集市”應運而生。村民紛紛把家里的可回收垃圾拿到“集市”,兌換積分。大家對垃圾分類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
“現在有近9成村民家里實現了垃圾精細化分類。”說起這個數據,林凱華有些驕傲。
正是有了你追我趕的垃圾分類意識,如今的馬岙從改變衛生狀況起步,迎來了美麗蝶變,逐步形成以古建筑、田園景觀等為主體的核心旅游區。據悉,今年來馬岙觀光的游客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5%。
感言
定海區委書記莊繼艷:垃圾分類是一項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的民生工程。我們黨委、政府要強化宣傳引導,鞏固長效機制,切實做到垃圾分類前、中、末端各項環節共同推進,真正讓垃圾分類走進百姓生活,融入百姓意識,成為百姓習慣。
鏈接
定海農村垃圾分類亮點工作:近年來,定海區以“戶分、村運、鎮集中”模式,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成功納入城鄉生活垃圾統籌處置模式,累計打造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村71個。目前,除拆遷改造村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村已實現全覆蓋,實現了垃圾分類城鄉一體化推進。2018年以來,全區共發放入戶宣傳指導手冊7萬份,小型有害垃圾袋56萬個,購置公共分類垃圾桶11000余個,戶分垃圾桶37000余個。目前,定海區所有農村鎮(街道)集鎮區生活垃圾都已實現第三方一體化清運。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